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教育與勞動力錯配 港府要警惕(葉兆輝) ...
發新帖
查看: 753|回覆: 1
go

教育與勞動力錯配 港府要警惕(葉兆輝)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12
1#
發表於 14-6-9 09: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年輕科研人才需要空間和機會,香港需朝着發展高科技和創新方向出發。

隨着過往20年的出生率不斷減少和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增加,使到香港的老化問題尤為嚴重。

香港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達到371萬的頂峰後,便會開始下降至2035年的351萬。但同一時期,香港人口仍然有每年0.5%的增長,主要是年長人士人數不斷增加,使到整體撫養率的增加會加快,令社會和經濟發展面臨不少的考驗。

建築工缺人 難應付大型工程

根據政府最新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推算2022年在本港將現人力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整體欠缺11.79萬勞動力,其中大學學歷人才欠逾萬人,但碩士及博士畢業生將有過剩的現象有5萬多人。另一方面,一些低學歷的初中或以下程度的工種缺少5萬多人,究竟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面對這個挑戰?

雖然輸入勞工一定會面對不少反對聲音,但這實際上是一定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政策能否確保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和待遇。因為政府有不少大型工程,都是需要在這兩三年內完成,這對於建築工人的需求,要務實地處理。

若果本地各種類工程在這個周期的高峰真是需要額外的人手時,相信有限度的輸入建築工人是社會人士可以理解和值得考慮的。

對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錯配,是否反映本地的經濟活動生產和發展滯後;以及教育、技能和就業機會有不協調的情況?要解決又應怎麼辦?

吸優才專才星進取 港僅空談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找方法將這多出來的5萬位碩士或博士的畢業生,從事只需要本科生資格的工作,一加一減,豈不是已可以處理了缺少和過剩的問題嗎?當然這肯定不是一個最有效的使用社會資源方法。

香港一直強調要走向知識型的經濟,研究生正好提供了有高素質和技術的人力資源。很可惜,政府和私人機構在開發高科技的行業,缺乏願景和投資承擔,實在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筆者最近參加了上海論壇有關人才發展和流動的討論,新加坡政府就以十分進取(aggressive)的方法去吸引外地專才和優才。上海則創造了不同大小類型的研究所去吸納不同專才,提升人力資源向高科技發展,不同的大學用吸引的待遇招攬人才,為研究人員創造空間。

本地有良好的高等教育,每年訓練不少高素質的研究人才,鄰近國家求才若渴,定會向他們招手。現在政府所倡議的科技創新局,相信也可以為這些博士、碩士畢業生提供多一個出路。

科技創新局 高學歷專才出路

另外大學的科研與本地工業結合,政府提供一些平台,地方和資源,帶出起動作用,當然不能期望每一項計劃都能成功,但每次失敗都增加下次成功的機會,年輕科研人才需要空間和機會。香港實需要朝着發展高科技和創新的方向出發。

最近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雖然仍然在綜合競爭力名列前茅,但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信息城市都呈現優勢弱化的情況。朝向高增值和高技術發展這已經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是一個生存的問題,因為香港需要有出路和可持續發展。

至於低教育水準之工種人手的短缺,當然每日150位單程證內地人士也可以提供某程度的補充。但另一方面,社會也應該投資在建立一些機械自動的技術,減輕依賴人手,尤其是那些需要很大勞動力和一些厭惡的行業。一方面減輕人手的需求,也可以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和生活素質。

勞動人口的推算不足,正正預先提醒社會怎樣有效面對,所謂一葉知秋。人口急劇轉變之下產生的挑戰,香港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改善人力資本,才可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人口政策制定需要有效回應勞動人口錯配的現象。香港需要認清定位,投放資源,建設人力庫,這才是正正為香港未來做好預備的工作。


按圖放大



撰文:葉兆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12
2#
發表於 14-6-9 09:03 |只看該作者
科技局要做實務 勿紙上談兵


設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建議醞釀多時,有團體組織聯盟,要求政府盡早成立科技局。

正當大家為香港競爭力被新加坡超越而再次焦慮之際,早期政府高官出訪北歐「取西經」,訪問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北歐兩國。

特首出訪瑞典考察創新及科技發展政策,教育局局長訪問芬蘭了解當地教育制度和未來發展。兩人都在行程後不約而同表示香港要借鑑兩國經驗。

特首高官 訪瑞典芬蘭取經

特首近日多次出席活動或寫網誌推銷創新科技,打出青年發展的口號,要求立法會盡快通過。輿論突然熱烈推崇科技之際,對於推動科技的政策討論卻只有一鱗半爪。

政府一無展示實際達致目標的實際方向和政策,二無解釋日後人手編制的因由,只著力吹捧發展科技的願景,卻少未有論述如何將之「落地」。高調造勢的動作,對說服質疑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成效的市民和立法會議員意義不大。

部分輿論更無視反對者的理據並加以攻擊或抹黑,雖然我支持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亦認為這並不是辯論公共政策的理性方法。

意願化為實際 擴青年發展

最近我和資訊科技界朋友邀請反對成立創科局的議員見面,爭取他們支持。原則上大家都同意香港要發展科技和提高競爭力,以致為青年擴闊發展機會。撇除不信任特首的因素,我發覺更深層的原因是政府沒有拿出具說服力的方案,令人有信心架構重組能真正幫助科技產業發展,情況就如不清楚一間公司易名後,管理層和業務策略和以往有何分別。

與其爭論應否設立新局,倒不如花更多時間討論如何將良好意願化為實際結果。說到底,不論創新及科技局成立與否,香港在創新科技體系和政策方面都有改進空間。

以往十幾年政府投放於資助研發、科技基建和產業發展的資源數以億計,然而創新方面的公私營合作,以致推動社會上其他行業應用科技仍在起步。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只是起點,關鍵在於政府如何檢討過往的不足,並推出有利創新科技發展的政策。

政策與時並進 北歐堪借鑑

瑞典和芬蘭在創新方面下了幾十年功夫,在亮麗的成果背後,兩國靠的不只是官僚和資源,而是良好的創新體制和教育制度、不斷量度政策成效並加以改良,和從政策上鼓勵科研以外的創新活動。即使政府更替或出現財政危機,都不減對科研和培育人才的承擔。這些都值得特區政府研究和借鑑。

誠然香港有發展科技的條件,政府亦不是第一次高調地推動創新科技,今次我們應以事論事,認清以往之不足,而不是讓政治爭拗和表態代替理性公共政策討論,否則香港在創新和科技方面只會被其他國家拋離得愈來愈遠。

政府在鋪天蓋地告訴市民「創新科技好」之餘,實有責任聆聽反對者的關注,檢討目前科技政策之不足,並提出令人信服的策略例如日後政策方針,讓公共討論歸於事實。

只談願景,不談操作,難免有議員猜疑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只會重蹈特區成立初期的覆轍,甚至帶有政治動機。社會支持推動創新及科技,但我認為政府應把握時機與持份者一同討論推動科技發展的方向,並清晰地解釋新政策局的工作方向,以減低反對者的疑慮。


撰文: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