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491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10-8
- 國民生產力
- 72
- 附加生產力
- 8906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6-10-2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0924
- 主題
- 291
- 精華
- 3
- 積分
- 120063
- UID
- 107125
   
|
教育學者:成績差要督促 質疑「親子閒聊勝督促」研究結論
2013年12月6日
- [url=]
[/url]
[url=]
[/url]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何瑞珠日前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她根據PISA的數據提醒家長,與子女閒聊對提升成績的成效,較督促子女做功課為高。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講座教授侯傑泰(圖)則質疑,子女成績好,家長才有空間跟他們閒聊,相反子女成績差,家長才要督導,不能說閒聊的成效較高。他提醒家長,若子女「懶懶閒」,仍要督促他們讀書。
PISA數據反映,多與家長閒聊的學生,成績較好;多與家長討論功課的,成績較差。侯傑泰接受訪問時指出,按PISA數據,不能歸納「家長參與模式」與「學生成績」兩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可能反是子女成績差,家長才要督促他們讀書,「若不督促他們,成績更差,若兒子只顧打機,難道也不督促嗎?若孩子成績好好,那就可以改為跟他們談大道理。要視乎子女的情况決定怎管教,不可過分簡單化。」
指要視乎子女情况
何瑞珠昨回應稱,PISA研究對象為15歲學生,在此階段應自發學習,若家長仍督促他們做功課,並不健康,「親子間應有更有內涵的溝通」。她續指出,若孩子失去學習動機,家長應多鼓勵和關心,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何瑞珠在發布PISA研究時指出,港生對學數學的焦慮感較其他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值為高,提醒師長多鼓勵學生學好數學、勿「嚇」他們。侯傑泰則指出,上述焦慮程度的研究,是循問卷調查獲得,惟各國語言文化有差距,對「焦慮」、「非常焦慮」等的理解和體會不同,不宜跨國比較;即使港生焦慮感高,亦未必是壞事,「焦慮感可能會令你做多些準備,認真看待學習」,至於焦慮感多高才是最好,他指仍有待研究。
最新的PISA測試中,港生閱讀和科學排名第2,數學排名第3,何瑞珠昨稱,一直對此結果很滿意,反映師生等的努力,但她同時指出,現時教育文化功利,家長催谷、學生為成績而讀書,卻欠缺內在學習動力,擔心會在「長跑」中落後。
侯傑泰:港生今次表現好
侯傑泰稱,香港今次所獲的排名,可謂與2003年芬蘭(閱讀和科學第1位、數學第2位,今屆所有範疇均居冠的上海,當時未參加PISA)的成績一樣。他指出,芬蘭當年因成績好備受各國推崇,本港現時都可「放煙花」,這或反映2000年起推行、由時任教育政策局高官羅范椒芬牽頭的教改有成效。侯又稱,應歸功學生、教師、家長及政府,但笑言:「現在支持政府,比反對政府要更大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