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雙非炸彈陸續爆 點止幼園爭崩頭(太一叮) ...
發新帖
查看: 1237|回覆: 4
go

雙非炸彈陸續爆 點止幼園爭崩頭(太一叮)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189
1#
發表於 13-10-11 13: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011/00416_001.html






你有張良計,佢有過牆梯。官老爺以為一招「原區優先」,就可以消除幼稚園爭崩頭嘅亂象,實在太傻太天真。呢,睇吓雙非家長嘅過牆梯吖,唔止可以翻牆,更加可以翻過羅湖橋,將雙非子女變成「原區民」都得吖,問你服未。

雙非家長為咗令子女可以來港讀幼稚園,招數真係五花八門o架。循規蹈矩嘅可以喺北區置業,或者租住劏房;旁門左道嘅可以租用假地址,用錢購買冇床位但有學位嘅一條龍服務。最好笑嘅係,雙非兒童殺到,唔止帶旺北區樓市,仲催生港式「寄宿」行業,為奔波中港兩地嘅雙非兒童提供包食宿保母服務。你話嘞,原區優先變原區賺錢,港產官僚以為臨急補鑊可以解決問題,係咪開心得太早吖?

所以話,雙非問題好似官場現貪腐咁,一旦氾濫成災,撥亂反正談何容易吖。除非咁啦,港府學菲律賓政府咁無賴,一句「文化差異」,就將雙非兒童拒諸門外。不過咪話太一叮唔提醒,雙非兒童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如果港府將佢哋拒於門外,隨時被人告歧視!

話時話,雙非問題尾大不掉,後遺症又點止幼稚園爭崩頭吖。即將離任嘅醫管局主席胡定旭話喎,需為雙非兒童日後嘅醫療需求做好準備,而政府更加應該及早作好長遠規劃,應付未來人口發展需要。嗱,公立醫院一度淪為內地孕婦湧港產子重災區,亂象叢生,難得胡定旭唔怕自揭瘡疤,可見雙非遺禍的確唔講得笑o架。你知啦,公共醫療體系本來已經七國咁亂,萬一又被雙非兒童攻陷,隨時玩完。

講到底,港產官僚缺乏長遠規劃,先至係雙非問題嘅根源。係人都知,雙非兒童超過二十萬名,日後陸續回流,必然對社會造成沉重壓力,可惜咁多年嚟,港府翹埋雙手唔去拆彈,又冇整體人口政策,又冇全盤應對措施,又冇周詳行動部署,一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唔搞出大頭佛至奇啦。講句唔好聽,靠呢班後知後覺嘅港產官僚處理雙非問題,唔止攞幼稚園申請表要爭崩頭,遲啲可能睇醫生都要爭崩頭添吖!

學會排隊嘅一小步,就係通往文明世界嘅一大步。今次幼稚園排隊亂象搞到民怨載道,如果港產官僚仲未能吸取教訓,唔該攞多一份表格畀自己,返幼稚園接受再教育啦,叮!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189
2#
發表於 13-10-11 13:41 |只看該作者
後知後覺文過飾非 教育局須痛改前非(社評)

http://news.mingpao.com/20131011/mra.htm


與政府整體管治以至教育局涉及的事務相比,北區幼稚園學額問題,原本只屬小事一樁,但是擾攘超過一個星期,不僅家長仍然忐忑不安,連學額是否足夠,教育局的說法仍然未能取信於民。檢視此事迄今搞得亂七八糟,教育局要負全部責任,並暴露三大問題:

(1) 後知後覺,未能及早洞察掌握事態的嚴重程度;

(2) 在家長躁動之後,教育局推出學額足夠的數據估計,被質疑有漏洞,現已證明估算錯誤;

(3) 教育官員知道估算錯誤之後,不單未有對公坦誠交代,反而企圖文過飾非,含混過關。

今次事件暴露教育官僚的顢頇無能,而吳克儉的領導能力與教育局長的基本要求,顯然存在較大差距。

教育局錯估假設

反映官員顢頇無能

九龍塘一些幼稚園出現排隊領取報名表人龍,司空見慣,而由去月底至本月初,屯門、上水等一些屋幼稚園,亦出現家長提早幾日排隊領取報名表,更有人搭起帳篷,準備長時間輪候。事態發展顯示,只要稍為認識雙非、單非學童對資源構成壓力的人,都知道跨境學童最多的北區,將會掀起一場幼稚園學額爭奪戰,有適齡子女的本地家長必然動員起來,追逐學額。家長躁動,傳媒廣泛報道,但是教育官員缺乏敏感度,未認真應對,僅泛泛空談,對穩定人心毫無幫助,反而激化了家長的恐慌,空群而出加入排隊人龍,發展至周日有數百名家長遊行,要求優先照顧本地學童,中港矛盾一觸即發。

事態擾攘約一個星期之後,本周一,吳克儉局長才首次表示北區幼稚園學額足夠,說預計2014/15年度入讀K1的學童為4000個,有「3900多、4000個學額左右」供應,云云。檢視有關過程,說明教育局對事態之後知後覺。

至於教育局錯誤估算,是指吳克儉所謂學額足夠,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對其估算提出質疑,吳克儉卻無法清楚解釋學額供求數字如何計算,以及援引的假設是否合理,僅表示數字由精算師推算出來。學額是否足夠,關乎專業教育規劃,政府賴以決定採取什麼措施應對,所以,數據至關重要,吳克儉身為局長,卻對學額數據不大了了,不能接受。

有關數據的其後發展,說明援引的假設脫離現實,反映教育官員敷衍馬虎,有胡亂造數之嫌;而吳克儉未察覺問題,運用問題數字,以為可以說服公,不過,即使如吳克儉所說學額「好」,在動態爭奪中,因為容許一名學童同時報讀超過一所幼稚園,肯定會出現學額錯配情,吳克儉未慮及此,顯示他的領導能力和對政策的掌握,都有問題。

後知後覺和錯誤估算是能力問題,教育官員在明知錯誤之後,不肯實事求是,坦誠面對,反而文過飾非,意圖含混過關,這種態度,更應該受到鞭撻。教育局對北區跨境K1學童人數推測,原本根據2012/13學年的比率推算出來,即是適齡雙非和單非兒童,會有6.8%來港入讀K1,其中有57%選擇北區幼稚園。葉建源的質疑,主要是教育局的假設忽略了跨境兒童來港逐年遞增,由2008年3.3%增至2012年的6.8%,按此遞增趨勢,他認為2014/15年度跨境學童會達到8%或9%。

主政教育一年多

吳克儉未見進步

教育局對葉建源的質疑,起初透過非正式渠道反駁,例如以消息人士方式向傳媒「放料」,指出葉建源質疑的不合理之處。但是對的錯不了,錯的對不了。教育官員知道在事實面前撐不下去之後,前晚悄悄地調整數據,把適齡來港入讀K1的雙單非學童比例,由6.8%上調至7.7%,不過,同時調整跨境學童入讀北區幼稚園的比例,由57%下調至50%,變相承認當初估計錯誤。如此一加一減之後,明年北區入讀K1的跨境學童和本地學童,估算數字依然是4000個。

教育局的最新估算,調整了兩個比例數字,加入了趨勢因素,維持原來4000個的估算,即是需求與供應「好」,使人懷疑此舉只為堅持其一貫正確。不過,既然有錯估前科,則最新數據是否可信,就有合理懷疑。教育局有什麼措施,確保北區學額分配「好」,尚不知曉,萬一低估入學需求,以教育官員目前的心態,後果會十分嚴重。更值得關注的是,教育官員只隱身認錯,不肯光明正大交代,取態缺乏誠意與承擔,揭示教育官員的官僚實質,尤其使人不安的是,百年樹人大業由這些人主導,教育事業的發展看不到樂觀的理由。

去年國民教育科事件,吳克儉應對得一塌糊塗,當時還有剛就任未熟悉情,或事涉中央未能及時果斷處理等藉口,但是一年多下來,他的表現未見進步。今次北區幼稚園學額事件,實質只是學額分配,透過一些管理措施就可以妥善處理,但是如斯小事,吳克儉從認知問題、掌握問題,到具體操作和應對處理,都完全使人不敢恭維,他的能力和領導力,顯然與局長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現在更發展至文過飾非,使人十分失望。

Rank: 6Rank: 6


5315
3#
發表於 13-10-11 13:46 |只看該作者
港產官僚缺乏長遠規劃,先至係雙非問題嘅根源。係人都知,雙非兒童超過二十萬名,日後陸續回流,必然對社會造成沉重壓力,可惜咁多年嚟,港府翹埋雙手唔去拆彈,又冇整體人口政策,又冇全盤應對措施,又冇周詳行動部署,一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唔搞出大頭佛至奇啦。


Rank: 5Rank: 5


4457
4#
發表於 13-10-11 14:24 |只看該作者
借丁望先生日前信報文章

2013年10月8日
丁望 中國21
洋奶雙非童 兩地糾結深
香港面對不少危機和挑戰。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香港發出了「預警」;港人更關注的是官方人口政策失誤,大陸貧困人口不斷持通行證來香港定居,雙非童跨境搶學額,造成公共財政、房屋、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沉重負擔,更積下民怨。
近日上水粉嶺媽媽會的數百人遊行請願,較早前上水居民對洋奶水客亂序的抗議,凸顯(大)陸(香)港兩地的糾結甚深,民怨加劇。
和平請願的背後,是居民對「安全感」的焦慮。香港官方不應仍以頭痛醫頭的老習慣,去應對本地居民權益受侵害的社會危機和群體抗爭。
就緩解陸港兩地糾結而言,官方的當務之急,本人歸納四大項。一是建立或強化以人為本、本地居民為本位的施政取向;二是檢討人口政策,建立單程證配額可加可減機制,確定雙非童不具居留權;三是減少公共財政資源的「外耗」;四是對於港人因外來人口因素而增加生存和生活成本、衍生對「安全感」的焦慮,要有「人文關懷」。
本地永久居民與非本地居民,有權益、義務的差異;政府的施政、公共資源的分配,以本地居民為本位,是全球通行的、維持秩序文化的規則。香港的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財政支撐的「公共品」(如綜援、公屋),必須嚴格堅持「居民優先」。
在上水粉嶺媽媽會遊行中,有人提到他們交了稅,港童應有原區入學的「居民優先」權;在幼稚園門外排隊領表的深圳人,則高喊「人人平等」,聲稱要把學額「平等分配」給他們。
這種爭執,折射官方放任學校收取雙非童、外地居民的大失民心。官方在收取學生中的「模糊政策」,也凸顯其人口政策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在產業(勞力密集產業)空洞化、就業空間大受壓縮之下,港府仍每天接收一百五十個單程證客,是人口政策的最大失誤,早在九十年代,本人就撰文提出可加可減機制的理念。大量低技能、貧困人口移居香港,也成為現在「扶貧」的無底洞。
人口政策的盲點,在於前朝「長官」放任雙非婦來港產嬰,把外來人口視為「扶老生力軍」,以「解決人口老化問題」,這是無數據支持的想當然。某些教育官則稱跨境學童多了可避免「殺校」,全不顧社會付出的代價。
單程證配額由北京決定。但是,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第四款規定,港方有意見表達權,港府應爭取可加可減的機制,試行減少配額,讓社會休養生息。
雙非童的身份更不應模糊化,一味「拖」,應根據基本法和人大應港府要求作出的決定,宣布他們不具居留權,停止接收跨境學童上學,化解前朝「長官」不負責任而遺留的社會困擾。

Rank: 4


802
5#
發表於 13-10-11 16:27 |只看該作者
"單程證配額由北京決定。但是,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第四款規定,港方有意見表達權,港府應爭取可加可減的機制,試行減少配額,讓社會休養生息。"

雖有解圍一線署光, 但有官敢做嗎 ? 官員要否理會鄉里感受 ?


"雙非童的身份更不應模糊化"
已經係香港永久居民, 人地又比左錢, 應不能退貨, 到時又叫人大釋法 ?  為何不從法律制度呢面諗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