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81 小時
- 最後登錄
- 21-3-2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905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2-7-27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41
- 主題
- 23
- 精華
- 0
- 積分
- 1146
- UID
- 961719
 
|
文化拆局 - 黃英琦直資制度的變質 (2013年04月30日)【am730專欄】我本是直資制度的擁護者。我辦的學校是直資,且是打從開校已走直資的路。選擇直資是憧憬它的自由度,可以按學校的理念選擇志同道合的家長和適合的學生,更可設計校本課程,走另類的路。選擇直資並不是想「精英化」;然而,當名校也紛紛轉制直資後,今天的直資有點變質了。若直資制度沒被扭曲,這制度該體現多元辦學的精神:藝術中學、體育中學、職業導向中學,都可以是直資學校。家長和學生清楚學校理念,自由報名。直資學校應是有教無類,例如我當校監的兆基創意書院,歡迎具藝術天分的年輕人報讀,全校有三分一學生接受學費減免。近來中西區名女校也想轉制直資,引來校友和家長的大肆抨擊,事件讓我看清楚直資制度對「削弱平等教育機會」的深遠影響。聖士提反女校為中西區名津校,一直是不同階層家長的首選。我記得很清楚,曾有一位家境一般的同事,在得悉女兒獲派位入讀聖士提反小一時,在辦公室歡呼喝采,說開心程度「尤甚於中六合彩」。我明白他的心情。優質教育能改變命運,幫助社會向上流動。當這所學校也轉直資了,中西區又少了一所優質資助學校,對基層家庭非常不利。直資辦學對名校是百利而無一害:學校可篩選學生,又可收取學費。但五歲多的孩子如何「被揀」?只有社經地位高的家庭擁有足夠資源在孩子的學前階段作全方位培育,令孩子的兩文三語能力和琴棋書畫等樣樣皆通,在小一面試中脫穎而出。社經地位低的,在入學試這一關已被剔除了,根本不用考慮什麼學費減免。難怪這些轉制後的名校都不需要動用助學金儲備,收取的學生都來自高社經背景,根本用不著。我理解的直資制度本意是讓教育多元化,家長有選擇。奈何近期有興趣轉直資的只是名校,直資制度變相成為「名校變私校」的捷徑。轉制後,這些名校學生同質性非常高,間接令貧者機會更少,富者機會更多。若這不是政府設立直資制度的本意,那就要對轉制設限,不允許辦得好的資助學校隨便轉制,走精英化的路。社會流動是重要的,我們要對得住一般家庭的孩子。 作者為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