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2012 十大教育新聞回顧
發新帖
查看: 541|回覆: 0
go

2012 十大教育新聞回顧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84
1#
發表於 12-12-27 13: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2-12-27 13:20 編輯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226go01.html




  二○一二年對本港教育界可說是多事之年,原定九月起試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因《中國模式》教學手冊而觸礁,九萬人上街集會要求「撤科」,演變成管治危機,最終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擱置課程指引,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亦成眾矢之的;明年中一新生大跌逾五千人,政府由最初只願調低開班綫,終讓步推出「二一一」減派方案,可見當局與教育界的角力。專上教育亦爭議不休,專上院校副學位課程嚴重超收、《香港藍皮書》事件等,學術倫理備受關注。本報選出本年度十大教育新聞,與讀者逐一回顧。

  (一)擱置課程指引 國教風波平息

  備受爭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四月定稿,全港中小學獲發五十三萬元津貼,在九月起以三年開展期試行。新科準備推行之際,教育局資助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被指內容偏頗,觸發「政治洗腦」恐慌,九萬人上街要求撤回該科。政府委任胡紅玉主持「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重新審視課程,但堅持新科如期推行,天主教香港教區、聖公會等辦學團體決定暫不推行。

  學民思潮八月底發起佔領政府總部及絕食行動,大批市民連日集會,大會稱最高峰時有十二萬人參加。特首梁振英九月八日宣布取消國教科三年開展期,交由辦學團體及學校自決推行;十月接納開展國教科委員會建議,正式擱置課程指引。

  (二)吳克儉掌教局 楊潤雄任副手

  特區政府換屆,前考試及評核局主席吳克儉獲委任為教育局局長,甫上任便要處理國民教育風波,暴露其政治歷練不足的弱點。七月被揭發訪問國家教育部前無對外公開行程,被指「秘密上京」;在電視節目指未有參加「七.二九遊行」都是贊成國教科的「沉默大多數」,令他的民望一直低迷,更兩度被立法會議員提出不信任議案;吳克儉強調日後廣聽民意,深切反省。政府在十月底任命政務官出身的楊潤雄,以及前匯賢智庫行政總監施俊輝,分別擔任教育局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教育局問責團隊敲定。

  (三)升中人口跌 「減派」降開班綫

  未來四年升中適齡人口將累跌逾萬人,教育局決定調低中學開班綫至兩班二十六人。不過,香港中學議會及十八區中學校長會聯席會議認為成效不大,要求當局採納「三二一」減派方案,即下學年起,每班人數由三十六逐步減至三十人。由於雙方評估人口下跌的影響各異,二百多名校長更「破天荒」出席立法會公聽會,一致促請政府接納「三二一」方案。此外,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亦繼國民教育風波後,再度親自接見學界代表。

  由於升中程序難以延遲,當局最終敲定推行「二一一」或「一一一」方案,下學年起每班減派一至兩人,明年再行檢視;結果八成學校採納「二一一」減派方案,只有二十一所統傳英中因有聯繫、直屬或一條龍小學而毋須減派。

  (四)首屆文憑試 誕六名七科5**狀元

  首屆中學文憑試今年中舉行,雖未有考生成功挑戰八科5**,但誕生六名七科5**狀元。由於文憑試採用水平參照,狀元不再只是傳統名校囊中物,除皇仁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等傳統名校外,亦有培正中學、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及聖言中學等地區名校的考生榮膺狀元。及格率方面,最受關注的通識教育科最終有逾九成學生考獲二級或以上成績,反觀中文科卻成為文憑試「殺手」,只有一半考生達到三級或以上的大學收生最低門檻,部分傳統英中學生更因中文科失手,被大學拒諸門外。

  文憑試放榜後,教育局和考評局着手檢討新高中學制,初步建議刪減總課時至最低二千二百小時,以及擱置數學、體育及企會財科目的校本評核等,最終建議將於明年四月公布。

  (五)薛鳳旋涉學術不當被浸大免職

  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今年掀起多番具爭議議題,包括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而引發的國教風波,以及近日的《香港藍皮書》事件。《香港藍皮書》曾提及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方向由一個美國基金主導,事件引起中大強烈不滿,並三次向浸大投訴。

  浸大成立小組調查事件,調查報告指作為研究所所長的薛鳳旋,沒有適當處理投訴,並涉及若干學術不當行為,包括有關陳述沒有註明資料來源,又將責任諉過出版社和下屬等。浸大即時免除薛鳳旋職務,並向中大鄭重道歉;又表明在薛的合約屆滿後不會續約。薛鳳旋通過律師發表聲明,指有關報告是「文字獄」,對遭譴責感心寒,絕不能接受,會尋求推翻有關裁決或以其他途徑申訴。

  (六)副學位「超收」 收生兩極化

  今年中學「雙班年」畢業人數倍增,多所自資專上院校被揭超收學生。嶺南大學持續教育及社區學院九月底被揭發超收學生兩倍,以及設施不足、削減課時問題。嶺大生組成關嶺行動,先後向立法會及消費者委員會等投訴校方,嶺大就事件成立調查委員會,最快本月底完成調查報告,兩院院長馮培榮十月底以個人理由請辭,被質疑逃避問責。

  另外,教育局上月初應立會質詢提交的文件顯示,自資院校收生兩極化,不少挾大學之名的附屬學院,包括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社區書院、港大附屬學院等大幅度超收,部分獨立自資院校則遇「滑鐵盧」,取錄學生人數較預期少。

  (七)多所大學校長 相繼請辭

  今年除了是大學「三改四」,亦是多所院校出現管理層變動的一年。繼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去年宣布不再續約,現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五月底宣布不續任香港教育學院校長,並提早離任;今年初起休假半年的嶺南大學校長陳玉樹,十月中亦以個人建健康理由請辭,但會繼續留任至明年九月。

  理工大學副校長阮偉華,十一月初以私人理由辭職,改為出任策略事務專員,至明年六月底。另外,自資院校的東華學院,校長汪國成早前亦宣布以健康理由辭任,但考慮到學院發展和聘請新校長需時,決定明年二月復職,直至新校長到任。


  (八)孫公書商「鬥法」 引入電子課本

  教科書和教材分拆爭議擾攘多年,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去年向書商發「最後通牒」,今年須完成教材分拆定價,但孫明揚在原訂公布適用書目表日期前,突然「微調」教材分拆政策,容許學校在今學年繼續免費取用教師用書,惹來本港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會批評,更即時撤回新學年書價,令教科書適用書目表無法如期公布。直至孫明揚解釋指免費提供的只限「清水版」教師用書,爭拗才告一段落。

  為打破書商壟斷教科書市場局面,教育局公布「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畫」,早前接獲三十一個機構提交八十六份申請,其中三十份申請獲批,期望引入競爭,令教科書價格高企情況得以改善。

  (九)葉建源「補上」 贏立會議席

  今年堪稱「選舉年」,九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隨着連任六屆的教育界議員張文光轉戰地區直選,有八萬名會員的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本來決定推舉會長馮偉華出選,但他報名後因驗出前列腺癌指數迅速飆升,宣布退選,由總幹事葉建源臨危授命出選。

  五十二歲的馮偉華表示,報名前數天已得悉身體檢查報告,因不想辜負期望才決定報名,但醫生建議他休息靜養及詳細檢查,他希望「趁着還可以退下時退下」,讓葉建源接替繼續選舉工程。最終葉建源取得四萬多票贏得議席,競選對手教評會副主席何漢權只有一萬五千多票。

  (十)英基「破冰」 資助露曙光

  由殖民地政府成立的英基學校協會,每年均獲政府撥款約二億八千萬元作定額資助,上屆政府去年以「歷史遺留的問題」為由,建議逐步將英基轉為「自負盈虧」,令英基十分不滿。今年七月新政府上場後,雙方就資助模式的討論漸露曙光,教育局雖表明會逐步削減英基的定額資助,但邀請對方提交發展方案,爭取新的資助,意味着英基的資助模式將有所轉變。

  英基設有全港唯一一所提供英語特殊教育的特殊學校賽馬會善樂學校,加上普遍英基中小學均設學習支援班,令英語特殊教育成為英基優勢,備受政府肯定。英基主席唐家成早前更向家長發信,透露希望憑英語特殊教育及獨有的中文課程爭取新資助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