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7 小時
- 最後登錄
- 13-6-17
- 國民生產力
- 321
- 附加生產力
- 2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0-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736
- 主題
- 281
- 精華
- 0
- 積分
- 1077
- UID
- 160248
 
|
(摘錄自11月12日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林碧霞來文)
讀書為入大學,考份好工
教改目標能令參與者得到利益,教改才是合適的政策,會成功。事實上,在教改方面不存在所謂合適的政策,這是因為教改的目標跟家長及學校的利益不一致。
從教育的角度看,教改確實會提高國民質素,增強人們應對全球化衝擊的能力,使人們更能迎接或迎戰急促轉變的世界。教改意圖淡化考試,但是家長,學校管理層,甚至不少教師,他們最重要的利益卻在「考試」,而並非教好學生面向將來的社會。
由小學開始,考試把人們分配有高低不同的班別,然後分配到不同的中學,以至大學考試,最後把人們分配到高低不同的工作崗位。至於學生有否能力應付全球化的生活,並非考慮的因素,因為家長或學會只想子女或學生躋身「高級」的行列,其後便可自然地掌握面對全球化的技巧和能力,所以當前的考慮是如何協助學生擠進「高級」的中學,大學,成為精英。在此過程中受洶汰並且所學不多的學生、家長及學校只會認命。
家長迷信考試,不支持教改
教改的設計本是造化能力一般的「大眾」學生,令他們有更適合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社會生活。政府推動教改,家長及學校卻由於對「精英」的迷思,對教改的好意並不領情;相反,反而認為教改阻礙他們的子女或學生進入精英階層。
不少家長樂意送子女去重視考試的學校,並抱一絲希望,而學生的考試成績更決定了學校的地位,以至能否生存。可見考試是很多家長及學校的利益所在!家長及學校怎會不盡全力,用盡時間把學生學習聚焦到考試上去。
教改意圖淡化考試,目標是加強實質的學習。但是考試卻是家長及學校的利益所在。看來依靠政策推動教改難以成功,只能寄望考試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