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457 小時
- 最後登錄
- 17-1-30
- 國民生產力
- 10
- 附加生產力
- 261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5-5-10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46
- 主題
- 5
- 精華
- 0
- 積分
- 2673
- UID
- 45576
 
|
[size=+1]擴 建 國 際 學 校 外 商 中 產 爭 崩 頭 |  | 前 立 法 會 議 員 黃 匡 源 相 信 , 在 港 辦 一 所 採 用 國 際 課 程 的 寄 宿 學 校 , 將 受 到 經 常 返 內 地 工 作 的 本 地 家 長 歡 迎 。 |
|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國際學校學位不足,一向只聞外商的不滿聲,但當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擴展國際學校措施,不但在港營商的外國人感滿意,連帶本地中產家長都連聲叫好,間接揭露國際學校學位短缺之謎,原來不少中產家長鍾情國際學校,最重要是可逃離本地學校出了名的學習壓力,所以都將子女往國際學校裏送。外商加上中產家長的需求,引發商機無限,而且不止香港,甚至內地,亦吹國際學校風,本報一連兩日,探討中港兩地國際學校的最新情況。
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三項擴展國際學校措施後,英基學校協會、耀中教育機構等團體,已表明有興趣申請國際學校的撥地,但舉手要地的,還有由立法會前會計界議員黃匡源 、精神科醫生麥列菲菲等約十人組成的新辦學團體,準備斥資六億元,興建一所寄宿國際學校,瞄準目標,坦言以港生為主,預計取錄的一千三百名學生,非本地生只佔百分之五至十。
現任德勤會計師樓顧問的黃匡源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近年很多港人希望到內地發展,但孩子的教育問題令他們困擾不已,「以德勤來說,每年有近三十名合夥人被派往內地工作,他們都是香港人,不希望子女在內地接受教育。」他相信,若在港辦一所採用國際課程的寄宿學校,將會受到這類家長歡迎。
黃匡源等人已成立一個籌備小組,統籌建校的工作,成員包括香港大學校長資深顧問程介明,以及來自商界、法律界等專業人士。小組正參考全球各地寄宿學校的辦學模式,目標是推行博雅教育,政府若批准他們的申請,辦學團體將盡快成立臨時小學,招收三十至五十名學生。他們的辦學方向雖然與政府的構思略有不同,但黃認為,興建港生寄宿學校對香港長遠發展更有利。
事實上,本地中產家長對國際學校的學位需求有增無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壓力,接受本報訪問的李太,便深有同感。李太的女兒原在本地小學就讀,但由於她有輕微的讀寫障礙,兩母女要應付默書、考試相當吃力,最終要轉到國際學校讀書。
「女兒最初讀傳統小學,經常要默書,要寫得出才代表你識。我每晚教她十次生字,她第十一次已不記得,我心力交瘁,她每晚亦睡得不好,緊張到全身抽筋。後來轉校到一所新校,但學校為了爭做Band 1,五、六年級成績看得很緊,對女兒的體諒少了很多。」李太無奈地安排女兒入讀國際學校。
她認為,本地學校的教師不時「責備」家長,壓逼家長去壓逼子女,但國際學校的教師較體諒學生之間的差異,多用鼓勵學生、與家長溝通等方法,去解決學生的問題。「我情願死慳死抵去交學費,不用花錢找人補習,女兒晚上不會驚醒,我覺得讀國際學校代價細些!」李太說。
類似港人李太的個案應為數不少,難怪外商歎無力為孩子在香港找得學校,香港美國商會早前指出,至少有一千六百人正輪候入讀國際學校。這條「長龍」未來可能會更長。過去三年,外商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或地區辦事處數目持續增加;今年上半年,外來直接投資流入為二百七十一億美元,預料全年或高達四百億美元。
不少國際學校亦預見學位需求殷切,正積極籌備擴展。十九所學校已向教育局申請空置校舍或原址擴建,當中九份申請已獲批准,例如南區新加坡國際學校將花兩至三年時間翻新,鄰近的樹仁中學校舍;位於山頂的德瑞國際學校,預計兩年後搬入空置的薄扶林校舍;灣仔蒙特梭利國際學校,亦會在青衣興建新校舍。
位於大潭的香港國際學校中學部,現時約有五百人輪候入讀,該校校監穆奕樂接受訪問時透露,正向教育局申請現有校舍旁的兩塊用地,興建藝術中心及科技中心,最快明年展開工程。
該校目前提供二千六百個學額,穆奕樂期望通過擴建計畫,增加約二百個學額。現時香港國際學校九成三學生是來自四十個國家的外籍人士,本地生僅佔百分之七。穆奕樂認為,現時本港國際學校的學位不足以應付需求,這市場未來仍有發展空間,至少可容納多兩、三所國際學校,他期望港府可作出相應配合。
看來港府撥出的國際學校用地,勢將「爭崩頭」,面對外商子女無書讀便會撤離本港的威脅,加上內地國際學校百花齊放的競爭,當局考慮撥地時,如何平衡外商子女及本地學生的需求,相信是一大難題。
本報明日會報道內地國際學校的最新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