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高中八個選修科 學校開設比例下跌
發新帖
查看: 1995|回覆: 2
go

高中八個選修科 學校開設比例下跌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10
1#
發表於 18-5-30 09: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新高中學制推行近十年,八個選修科的開設學校比例錄得下跌;中學校長吳友強指,不少學校選科由校方主導,變相控制學生選擇。


  中學學期快將結束,不少學校正籌備中三生的高中選科。雖然教育局要求高中須提供寬而廣的課程,學校有開設不同選修科目,配合學生需求,但本報比較「高中科目資料調查」與首屆新高中的數據,發現八個選修科的開設學校比例錄得下跌,每校平均開設科目組合,短短六年間由近四十個,減至僅約三十六個。有中學校長坦言,學校受限於學生人數下跌、大學收生要求等因素,選科已走向校方主導,令學生選擇受限。

  教育局每年十月公布「高中科目資料調查」,詳列學生選修及學校開設科目的情況。本報比對最新一份的一六/一七學年調查所得,與新高中學制推行首年的〇九學年數據,發現共八個選修科,開設學校比例錄得跌幅,其中組合科學大跌七成半,由〇九學年共三百八十多所學校,佔全港中學八成六,大減至一六學年僅四十七校開辦,僅佔全港中學一成。其餘錄得開設比例下跌的,還包括中國文學、歷史、資訊及通訊科技、中國歷史、綜合科學等選修科目。

  在新學制應運而生的數學科延伸單元一(微積分與統計),由〇九學年共二百五十多所學校開辦,佔全港中學的五成六,跌至一六學年僅一百六十三校開辦,比例跌近兩成。一六學年每校平均在中四開設的科目組合僅三十六個,連同中五及中六開設的應用學習課程,每級平均組合最多僅四十一個;反觀當局在一一學年的調查所得,中四平均每校開設科目組合達三十九個,中五更達四十八個,意味學校開科組合愈見狹窄。

  〇九學年全港有逾七萬八千名中四生,但一六學年人數僅得五萬四千人,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校長吳友強坦言,隨着學生人口下跌,既令每科選修學生人數相應減少,但班數影響教師人手,「以前每級五班,每組有二十至三十人;現在每級四班,七科每組不夠二十人,學校往往每個選修科只能開一組,開科組合便會減少。」他坦言不少學校選科近年由校方主導,變相控制學生選擇,令「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更難體現,「除非學校很堅持,比如中國文學科,不足十人都開一組。」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坦言,新高中學制發展至今,文憑試已成為「大學入學試」,中學選科「現實地」須滿足大學入學要求,「大學只看最佳五科,學生選科愈來愈少,但選科不應只是前途考慮,更應考慮學生興趣。」她認為大學收生忽略應用學習與其他學習經歷,影響中學開設選修科的取態,期望當局檢討學校課程的專責小組能全面檢視,「所有變動都要大學配合才行,否則都是空談。」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10
2#
發表於 18-5-30 09:24 |只看該作者
學友社:選科興趣能力先行


吳寶城強調,選科應以興趣和能力先行。


  (星島日報報道)新學制高中選修科組合較舊制多元,雖學生可選擇的科目組合數以百計,但為部分學生帶來「選擇困難症」,如何取捨令學生費煞思量。有中學鼓勵學生自由配搭,認為無損升讀大學機會。升學專家則建議學生先考慮興趣和能力,盡量多角度衡量選擇。

  據教育局資料顯示,一六/一七學年全港共開辦二十八個高中選修科目,連同應用學習課程,中四、中五級各逾一千個科目組合,中六則約九百個。上水的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除傳統文理商科目外,還開辦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體育科等,共十四個選修科目。校長鄺永燊指,學生可從兩組科目中,各選一科組成選修組合,可自由選擇的組合數逾三十六種。

  他指學校給予學生很大自由度去配搭科目,有人選傳統理科組合,有人則選關聯性不大的科目,但認為各類選科配搭,對學生升讀大學無大影響,「去年我們文憑試成績最好的學生,選科組合就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數學延伸單元二,獲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取錄。」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強調,選科應以興趣和能力先行,不要以為成績好就等於有能力,忽略高年級程度的內容是否應付得來,也不要因科任老師教學有趣或課堂氣氛好,就以為自己真的有「興趣」,「若為符合大學要求而勉強選科,即使到時符合門檻,結果成績低分也無意義。」

  他建議學生要先了解課程內容和考核方式,如地理科課程內容偏理科,但考試有篇章闡述題,學生須具一定語文能力;屬商科的經濟科,也有理解圖表和數字邏輯題;平日也應擴闊知識接觸面,找到自己興趣所在。對於選科配搭,他坦言不少大學科系均要求修讀至少一個理科,理論上有修讀的確較有利,但學生興趣與能力若不在此,則毋須勉強全讀物理、化學及生物三科,否則有「全炒」風險。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10
3#
發表於 18-5-31 12:21 |只看該作者
中學選科愈見狹窄 須平衡供需(程尚達)

  新高中學制推行近十年,教育局要求高中須提供寬而廣的課程,讓學校有開設不同選修科目,配合學生需要,然而最新一份「高中科目資料調查」與首屆新高中的數據比較,卻顯示多個選修科的開設學校比例錄得下跌,每校平均開設科目組合亦減少。有中學校長友好坦言,要平衡學生自由選擇,與學校開設科目的效益,並非易事。

  比對教育局每年公布的「高中科目資料調查」,最近一份的一六\一七學年調查結果,與新學制首年數據,八個選修科的開設學校比例錄得跌幅,最為明顯是大跌七成半的組合科學。

  友好指,這情況未必是學校不想開科,而是學生選修意願不大所致,「尤其是組合科學,把傳統理科組合成科的課程設計亦顯得『兩頭不到岸』,對升讀大學既無優勢,課程比重亦不比個別選修物理、化學及生物為輕,對學校編配教師授課也有困難,令這個新興科目面世不久,便出現學生不願修、學校不願開的現象。」

  其餘錄得開設學校下跌的選修科目,包括中國文學、歷史、資訊及通訊科技、中國歷史、綜合科學等。友好坦言,往往涉及科目欠缺實用性、學生興趣或認知不足等問題,「始終是學生自行選擇,他們對科目的觀感往往影響選科決定,比如誤解歷史與中史科流於背誦資料。」

  他認為,學校有責任讓學生理解科目特色,為學生配對適合其興趣與能力的選修科目,「實際上有學校安排學生在中三修讀個別科目,讓他們淺嘗高中選修科的課程內容,有中學更鼓勵中四生先修讀傳統理科及數學科延伸單元,到中五時再退修,無論如何,總比道聽途說、流於主觀印象或觀感去選科,選擇來得理性得多。」

  歸根究柢,友好認為要視乎學校取態而定,「有些科目選修人數少,不代表這一科沒有意義,比如中國文學或第二外語科目,即使未必坐滿課室,肯定是學生有興趣始會選修。若然學校只看選修人數多寡,決定哪些科目開辦與否,既扼殺學生興趣,亦不利學校的課程發展,尤其停辦個別科目後,學校日後即使有意復辦,無論師資與課程安排均會相當困難。」

  無論如何,選科既是學生的生涯規劃,亦涉學校的資源配套與課程發展,兩者要取得平衡,對中學校長確是考驗。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