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國際學校爭奪私地建校,近年愈見白熱化,原因是教育局顧問研究報告,發現未來七個學年學額已達致平衡,不會再為國際學校提供校舍分配,但無論是本地抑或海外辦學團體,都看準中產家長對國際學校學額有殷切需求。有教育界友好坦言,當局的學額推算與市場需求有落差。
當局對上一次為國際學校分配校地及空置校舍,已是三年前,隨着當年分配的校舍陸續落成,當局顧問報告研究指,由一六\一七學年起,至二二\二三學年的七個學年。國際中小學學額已達致平衡。然而,不少海外辦學團體轉戰私人土地,比如以六億元購入前新法書院校舍的香港史丹福美國學校;爭取在紅磡商廈開辦國際小學,被城規會否決的香港凱莉山。海外辦團爭取來港辦學,似乎無視當局估算市場飽和的現實。
最近有業主申請把西貢一幢工廈,改為開設三十班的私立學校,在申請改劃文件中,業主僅提出西貢有近兩成的五歲以上人口以英語為母語,以及持學位比例高於全港水平,指他們較願意把子女送往私立學校,但西貢市中心僅得一所國際學校,家長須舟車勞頓送子女返學。然而友好指國際學校是全港收生,不設校網,地區生源需求並非關鍵因素。
有熟悉國際學校運作的教育界友好坦言,國際學校的辦團根本不在意當局的學額推算,「國際學校沒有派位,完全是市場運作,只要家長認同辦學理念,相信課程與升學銜接安排,便會付鈔報讀。」友好指當局即使曾向領事館與外國商會,簡介報告研究,但國際學校來港辦學走向產業化,「有國際學校獲領事館的投資推廣部門力薦,正好反映這情況。」發展商也看準當局不再分配校舍,國際學校須自覓校舍或土地,始能成功辦學的困境,「只要申請人提出學額需求,成功把物業改劃為校舍用途,自然不愁覓辦團承租。」
說到底,國際學校爭取來港,與本港發展為教育樞紐的政策背景有關,現在辦團各出其謀搶私地,業主亦申請改劃用途,相信已形成產業鏈,無疑增加當局的調控難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