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戒兒童「電子癮」 須由家長做起(星島社論) ...
發新帖
查看: 667|回覆: 1
go

戒兒童「電子癮」 須由家長做起(星島社論)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10-7 15: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香港是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滲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據統計,去年三十五至四十四歲的市民,有九成八擁有智能手機,許多人更不止一部。成年人世界出現「e狂熱」,他們的孩子當然有極大機會染上「電子癮」。據港大醫學院的大規模調查,近七成半受訪兒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多於兩小時,遠高於美國與中國大陸,證明港孩「電子癮」之深居全球前列。警號已經響起,要防止情況惡化至不可救藥,家長須由自己做起,立即「減癮」!


  港孩愛上電子產品,是十分自然的事,嬰兒時期還未懂行路說話,就對父母那部「手機玩具」着迷,而父母為求清靜,也樂得讓孩子沉溺於「e奶嘴」之中。這種「電子癮」一旦形成,只會愈來愈深,到了上幼稚園和小學,就欲斷難斷了。


  港大醫學院調查了七千多名小學學生,發現港孩平日花約一半課餘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假期更平均使用七小時,數字相當驚人。上幾代的孩子課餘與假期,多數時間在街頭遊玩,這一代則以電子產品為玩伴,大部分時間活在虛擬世界中。


  過度沉溺 對身心遺害大


  染上「電子癮」的結果與吸毒無異,對心理發展與體能都有不良影響。港大醫學院的專家指,五歲時看電視與打機時間愈多,九歲時有更大機會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包括專注力不足,以及有過度活躍症風險。長期沉溺於電子產品,肌肉和心肺功能也會下降。


  學童成為「低頭族」還有其他影響一生的副作用,香港脊科基金去年為一千多名學童做檢查,發現逾六成有「寒背」問題,部分原因是經常使用手機與平板電腦,影響頸骨弧度。眼科醫學院亦早已提出警告,指三分一幼兒於兩歲前就接觸電子產品,會令眼睛健康受損。


  除了對身心受影響,孩子若放棄傳統學習方式如看書閱報等,完全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究竟對吸收知識與訓練思考力是好是壞,在教育界也有不少討論。學童以手機與電腦上網搜尋資訊,往往是跳躍式的零散片段,而較少連貫而具結構的內容,所以一些西方國家的教育界,近年重新鼓勵學童閱讀書本,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


  孩子「電子癮」的根源,在於成年人世界也都被電子狂潮淹沒。在日常生活中,觸目所及都可看到不同年齡群均機不離手,每一刻都緊盯手機或電腦屏幕,即使與孩子出外遊玩,或者在家中共聚天倫,都各自沉迷於手機內的天地。如果父母不能像戒煙那樣,以意志力限制自己用手機或電腦的時間,從虛擬世界中抽身而出,那麼,又怎能夠幫孩子戒掉「電子癮」?


  物極必反 書籍銷量回升


  電子產品的浪潮雖然勢不可擋,但意識到問題嚴重的人也愈來愈多,開始出現逆潮,例如《彭博商業周刊》最近就曾報道,全球最大書商之一企鵝蘭登出版社,二○一五年的書籍銷售值比二○一三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七,實體書有回升趨勢,原因除了新興市場的需求增加,許多讀者也覺得看實體書比較舒服,而兒童讀本也以實體書為主,難以用電子書方式取代。


  對兒童在電子時代中的身心發展問題,社會和當局都須全面檢討,並作深入研究,認真找出當中利弊,然後定出準則,令學校和家長有所依從,否則整代人將會受害,到時要挽救就難矣。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2#
發表於 17-10-7 15:44 |只看該作者
兒童多用電子產品 活躍症風險增 易致情緒超重問題 倡家長陪伴使用


機不離手的現象早已蔓延至小學生,港大研究發現,近75%受訪小學生每日最少使用2小時電子產品,假日更平均高達7小時。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左三)指,現時全港8至10%學童患專注不足或過度活躍症,較07年增長3至5個百分點。


低頭族不是成人專利,機不離手的現象早已蔓延至小學生。


港大研究發現,近75%受訪小學生最少使用2小時電子產品。追蹤研究指出,學童於幼稚園高班時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每多1小時,升上小學時患上專注不足或過度活躍(ADHD)和行為等問題的風險增加逾3成,另有機會導致情緒及超重的問題。研究團隊提醒,3至6歲為學童身體急速發展的階段,為免影響腦神經,忌於入夜或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家長應以互動式陪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


有男生確診患上ADHD,家人贈送手機,以為有助訓練自制力,未料適得其反,學童沉迷打機至引發爭端要報警處理。


75%小學生 日玩逾2小時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於2011年隨機抽樣港島及元朗區681名幼稚園學童,紀錄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並於相關學童長大至約9歲時再作追蹤研究。


研究發現,幼稚園高班學童每日看電視每多1小時,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增加逾44.4%,情緒問題的風險增加38.2%,過度活躍問題的風險增加34.3%。


若每日玩電子遊戲每多1小時則患上情緒及過度活躍問題的風險,分別增加23.2%及32%。團隊去年另對近7,600名小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近75%受訪小學生每日最少使用2小時電子產品,假日更平均使用高達7小時。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全港共有約8至10%學童患有專注不足或過度活躍症,較2007年增加約3至5個百分點。


部分研究追蹤的學童於小學時出現容易分心、不能安坐於座位上及衝動等徵狀,當中7至8%出現患上過度活躍症的風險,1至2%追蹤學童更已被確診。


兒獲贈手機失控 父母報警


葉指,最差的習慣是在睡覺的過程中突然醒來使用電子產品,其次是於睡前使用。


他解釋,電子產品所釋放的藍光會直接影響腦部發展,包括腦神經所分泌的退黑色素,從而影響睡眠質素及有機會影響腦部周邊神經系統,該系統會影響學童的自制及執行能力等,因而增加學童患上過度活躍症的風險。


東華三院心瑜軒(多重成癮)主任陳美璐分享,曾有男童於小一開始玩手機遊戲,小二時確診患上過度活躍症,其家長於小四時給他手機期望訓練自制能力,豈料男童卻沉迷手機遊戲,每天放學玩4至5小時。


至小六時,男童以電話駁電話方式玩電子遊戲,當父母阻止時,他會大發脾氣,失控至需要報警。中一時,他更因沉迷打機而逃學,最終由父母帶到中心求助。


家長宜訂指引 半小時須停


陳認為小學生未有成熟的自控能力可以獨自擁有手機,家長應向子女訂立玩電子遊戲的指引,例如列明規矩,玩半小時就要停止,以及不應把打機作為學習的獎勵。


陳又說,中心過去兩年接收過的179個網絡成癮個案,當中超過兩成患有過度活躍或亞氏保加症。她指,電子遊戲中刺激的畫面和聲音會令該兩類病患者大腦分泌多巴胺,使他們玩樂時冷靜下來,但當他們離開這些遊戲,就會不習慣,導致沉迷遊戲的情況更嚴重,造成惡性循環,加劇病情。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