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我們一代的成長,很依賴老師傳授知識,以同一套課程,填鴨式教學的模式灌輸。由於社會的複雜性不高,以這種模式教育出來的人,仍足以應付日後的工作需要。而在工作技能上,也很依靠上司循循善誘,教授基本的知識和技術,由於市場的變化速度較慢,熟習了的技能,能派上用場很多年。
我很懷疑單單靠「老師傳授知識,上司傳授技能」這種模式,是否能切合社會的需要。年輕人如果養成被動的心態,也未必能在未來職場上立足。最近有機構調查說,香港人花在孩子教育的經費是全球最高的,但卻不見得培養出特別多頂尖的人才,這一定是甚麼地方出現了問題。真正的學習,其實不用花費太多,書本很便宜,還可以去圖書館借,互聯網上也可以學到很多免費的,課本以外的知識。
花費高相信是因為重點放在「教」,而不是「學」。當太多資源和時間放在「教」的時候,反而令探索時間減少和學習動機減弱,令「學」的質素降低。現在網上有很多學習的資源,問題是學生有沒有動機主動探究。
市場變化很快,大學教育也未必能追上變化,有些新知識,教授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不要說在象牙塔裡的搞不懂,甚至在職場上的主管也未必很清楚,主管還未搞清楚的時候,下屬可能已經要應用。早前我和一個做電腦程式員的年青人傾談,他說他現在寫的程式,全都不是在學校學的,都是他在學時或畢業後自學的,我相信在不少行業也有類似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