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心之所向】文:黎潤芬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社會,政府聲稱這是國際化都市,着重兩文三語教育,但學生的普遍語文水準卻愈見低落。部分父母孩子出生不久,便購買大堆認字咭、昂貴的英語教材,迫逼孩子囫圇吞棗地強背硬記,以為這樣便能學好語文;另一類經濟較好的父母,寧願花費大筆金錢,用盡人事關係,也要把子女送進國際學校讀書,認為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有競爭力。
曾經有段時間在中小學教孩子英語,學生普遍認為學習英語很困難,其中一項原因是英語詞彙嚴重不足,於是無論是看書、做家課、或是測驗考試,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內語,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學業成績愈見低落,因為其實語文根底不好,無論是學習能力﹑表達能力都不會好。另一個極端,有家長自幼便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孩子滿口英語或其他語言,偏偏說不好中文,更不能閱讀和書寫中文;這也是很奇怪的現象,明明都是黃皮膚的中國人,又在中文環境下長大,這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而且對將來就業,也是一種障礙。
其實要學好語文(無論是哪一種),學習詞彙和文法是基本要求,背後的歷史文化、邏輯思維許時比文字本身更重要。跟大家分享個人經驗,在未到加拿大生活和讀大學前,我在大專讀的是翻譯、工作也是翻譯,即使如此,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語文水準特別好,只是僅僅夠用而已,也一直很努力學習,口袋裏經常放着字典(以前沒有智能電話),一有不懂便查考,最高峰時,家裏珍藏了80多本各式字典,以應付工作所需。後來到了加拿大生活讀書,才發覺自己有點文盲,日常生活的所需的詞彙不懂,例如在超市或餐廳吃飯,許多食物名稱根本不知道是甚麼;在學校測驗考試有些題目會看不明白,因為當中涉及當地的歷史文化,因此未能理解,當然後來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追上了各方面不足。
說了這麼多,我的重點是如果你想孩子掌握好語文,必須讓他們從小接觸相關歷文化,如果你不希望孩子變成黃皮膚的中國人,也要選擇能提供中國歷史文化學環境的學校,這樣才能讓孩子中英並重,成為真正雙語、雙文化的人;聽聞香港終於有家儒學機構主辦中英並重的學校,地點在銅鑼灣附近,家長可以尋找相關資料,看看是否合適讓子女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