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鉛水事件解決無期 應對務須透明對焦(明報社評) ...
發新帖
查看: 1655|回覆: 2
go

鉛水事件解決無期 應對務須透明對焦(明報社評)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1#
發表於 15-9-2 11: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專訊】「鉛水」事件由來已久,解決亦無速成辦法,政府面對的考驗並非一時一地,而是持續不斷。由7月中上旬確認食水含鉛可能是廣泛現象之後,政府在危機管理、避免引起恐慌,以至長遠應對步驟措施,按序推展,即使民間或議員仍有批評聲音,但是情况總體可控,此乃事實。不過,近期就學校食水驗出含鉛超標,教育局偏離「以人為本」原則,未急家長之所急,不允為全港約1000所幼稚園驗水,因而備受批評。雖然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日採取補救措施,順應業界和家長訴求,但是已經使政府在應對鉛水事件留下污點。

教育局欠缺敏感度

學校幼園驗水失策

政府對公共屋邨驗水,對驗出含鉛食水單位兒童、孕婦驗血,正在按序進行。臨近新學年開學,有學校自行驗水,發現含鉛超標逾3倍至逾20倍,較屋邨發現的超標數據更為嚴重,教育界紛紛要求政府為學校驗水,鑑於鉛水對6歲以下兒童有較大影響,特別要求為幼稚園驗水。不過,教育局的回應使業界和家長失望,局方聲言不鼓勵學校自行驗水,局長吳克儉說要「加強教導學生正確的飲水態度」、「學生在學校停留時間較短,並未長時間飲用學校的水」、「把資源集中處理公共屋邨驗水」云云,不肯正面回應業界和家長訴求。

教育局的取態引起普遍不滿,有業界指出幼稚園要為學童準備膳食,包括早餐、茶點到午餐,部分全日制或長全日制還有下午茶的安排,情況並非如吳克儉所說在校時間短和風險低。業界指出的幼稚園實際運作,並非什麼秘密,只要稍為查詢即可知曉,官員「隨口噏,當秘笈」地應對危機,缺乏應有的嚴謹,使人訝異。教育局在壓力之下稍為調整立場,可是仍然僅為2005年以後落成的公營及直資學校安裝濾水器(約涉及80所中學及小學);對於幼稚園,當局以屬於私營為由,不負責安裝,僅建議幼稚園自行安裝濾水器。

幼稚園兒童都在6歲以下,鉛水對他們影響最大,嚴重者可能引致智力發展遲緩,官員只要稍有同理心,都應該感受到家長對子女在上學時飲水的焦慮。另外,幼稚園雖云私營,但是食水含鉛與政府缺失有關,現在兒童健康被置於鉛水威脅之下,政府難以完全置身事外。林鄭月娥表示本着3項原則處理鉛水事件,其中一項是「以人為本」,教育局並未優先顧及兒童健康和家長憂慮,顯然偏離了這項原則。

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內務委員會特別會議開場發言時,表示由於私營幼稚園服務對象是6歲以下幼童,政府決定特事特辦,全面負責驗水工作,優先為全港約980間幼稚園驗水,特別是全日制和長全日制幼稚園將會獲得優先。民間和業界提出為學校驗水(包括幼稚園),由醞釀、提出到事態幾經轉折,教育局官員幾經轉變,仍然不肯承諾,消解幼兒家長的憂疑,反映官員敏感度不足,誤判事態在社會引發的迴響和反彈;林鄭月娥明確宣示之後,政府承受的壓力得以紓減,只是教育局官員的顢頇,再一次暴露出來。

耗費不多可紓憂疑

應為全港學校驗水

根據教育團體估算,現時全港有中學共538所、小學661所、幼稚園988所,合共2187所;若每所學校平均檢驗10個食水樣本,每校需約3000元,全港學校合計只需600多萬元左右,卻可保障全港共88萬學童及近7萬教師的健康。政府掌握的鉛水事態資料,以2005年之後落成的處所食水含鉛機率較高,即是要驗水的各類學校,數量可能沒有那麼多,因而耗用資源更有限,即使從較功利角度着眼,政府花少許資源就可能贏得體恤學生教師健康的美名,何樂而不為?事實上,有系統安排全港學校驗水,起碼可以起到使學生、家長與教師減少對鉛水憂慮的作用,效益並非數百萬元公帑可以衡量。政府就負責為學校驗食水,應該更推前一步。

鉛水事件,從已經披露的資料和情况,時間跨度歷時數十年,即使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每公升食水含多少微克的準則,也曾經一再更改,標準含量時高時低,使食水含鉛事態倍添複雜。另外,長期以來,水務署忽視了對水管、焊料的監管,使鉛水問題並不限於公屋、私樓、醫院、學校,而是廣及每一類處所和跨階層同時面對的問題。職是之故,事態不可能短時間解決,以一些國家的經驗,在相當長時間問題仍然存在(或許10年、20年以至更長時間),因此政府處理上的「公開透明」原則應該長期堅持,並且要有適時、準確有力的措施應對,逐步重建市民對食水安全的信心。今次教育局就學校食水含鉛應對遲緩、失焦,折損了政府努力的成果,是應該總結、汲取經驗的教訓。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2#
發表於 15-9-2 16:03 |只看該作者
吳克儉取態詭異用心成疑


■吳克儉近日就鉛水事件發表的言論惹來不少市民不滿。

當梁振英閃電連炒兩局長的時候,不少人都說:若果曾德成和鄧國威表現不佳而「被退休」,那麼,特區政府內不稱職兼無能之輩,充斥整個梁班子,為何他們平安無事,繼續高薪厚祿,尸位素餐?有人提出第一批被炒的,應該是陳茂波和吳克儉。陳茂波是梁振英的死黨,屯地劏房酒駕都可以安然過關,當然不會輕易被炒。但對吳克儉的表現,就連不少建制中人都搖頭嘆息。

鉛水事件繼續蔓延,含鉛超標不是公屋專利,私人屋苑也無法倖免。嬰兒、小朋友、孕婦和哺乳媽咪血鉛超標,更令人憂心忡忡。

教育局對鉛水危害學童健康視而不見,家長關心子女,不斷向學校查詢,壓力持續增加,學校惟有自力救濟,自行化驗。果不期然,驗出鉛水超標的學校陸續增加,有些更高達21倍。即使所住的屋苑屋邨食水合格,但學生9月1日返學,在學校生活大半天,有些學校更設有廚房提供學生膳食,鉛水有否超標,臨近開學,家長的恐慌情緒,一觸即發。

但教育局長吳克儉堅持不替學校全面驗水,公開提出的理由,令人懷疑他的智力是否有問題,對答內容,更是哭笑不得:「要教導學生的飲水態度。」「學生多數會自備水,較少飲用校內水。」「有限資源下,政府會優先處理公共屋邨食水含鉛問題。」「熱水溶鉛機會比較高,降低風險,多飲冷水。」

在多方壓力下,教育局終於提出新政策,為落成10年的中小學安裝隔鉛濾水器,但卻以幼稚園為私營機構而拒絕資助,又引起爭議。教育局不為學校驗水,對學校自行檢驗也大潑冷水,卻用公帑為中小學安裝濾水器,這種奇怪的做法,有正常智力的人都覺得相當荒謬。

教育局早前回應傳媒查詢,指因為種種複雜因素,擔心結果不準確,推出濾水器安排,「不鼓勵學校在現階段自行驗水」。後來不少學校強烈反彈,教育局又改口,說一直沒有反對學校自行驗水,只是「驗水須按正確程序跟進,否則化驗結果無代表性,便徒勞無功」。

吳克儉的公開發言,顯得毫無章法,前後矛盾,甚至語無倫次。吳克儉這種詭異的取態其實不難明白。鉛水事件爆發已兩個月,有關當局除了被動地驗水,向居民派發蒸餾水,派水車到受影響的屋邨,為孕婦、嬰兒、小朋友和哺乳媽咪驗血鉛含量,除此之外,一切都顯得束手無策,連鉛水的源頭在哪裏,至今仍毫無頭緒。

問題或比想像中嚴重

調查進展如此緩慢,不少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指出,問題遠比想像中嚴重,不是當初一口咬定來自焊料那麼簡單,甚至可能是喉管成份出了很大問題。若全部要拆卸重裝,工程之浩大,影響人數之眾多,實在難以想像。

屋邨鉛水問題遠未解決,又來學校鉛水,如果驗出集體有事,引起的恐慌非同小可。眼不見為乾淨,以免驗水結果觸發另一場更大危機,索性無論有鉛無鉛,全部安裝濾水器,以圖個安心。

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並不能持久,學校食水是否含鉛,家長想知究竟,壓力只會繼續增加,學校也希望向持份者交代,會陸續自行驗水,結果曝光,恐慌難以避免,檢驗學童血鉛含量的要求,相繼而至。吳克儉避得初一避不過十五,只會進一步暴露梁振英班子的無能與無知。


吳志森
資深傳媒人


Rank: 5Rank: 5


4779
3#
發表於 15-9-3 02:2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oodenough 於 15-9-3 02:33 編輯

有時不得不配服梁振英,他一早就知鉛水問題跟本就是一個政治問題,不能用去「鉛」的方法來處理,就算鉛除去了,依舊留下一堆堆的責任問題。「拖」,可能是梁振英又唔肯妥協,又未諗到有何相應的辦法之前唯一能賺取時間的方法。

學校的鉛水問題本來是比較屋邨的容易解決,不論裝濾鉛器、放走隔夜水都好,按資源的先後,請學校以行政方法加以配合,事情總會穩定下來,問題反為是政黨是否願意配合,跟政府攜手解燃除急。

為甚麼是政黨會否願意配合?如果這麼大規模的食水問題,影響整個社會情緒的話,猶如國難當前,各政黨理應拼棄一切前嫌,跟政府一起作出努力,穩定民心才對。偏偏事情卻相反,政黨之間還互相出招,以揭發新「鉛」頭為目標,跟政府對著幹,好像是急先鋒遇到慢郎中一樣。

以梁振英的性格,一定會覺得沒有人死就沒有迫切性,況且大家飲鉛水都飲了不短時間,拉勻一生來計,不是這麼嚴重的,只是某些政黨想用政治手法打擊他本人和現屆政府,同時又可賺取政治本錢而矣。既然如此,就跟你們玩下去好了。只不過,連佢自己本人都估唔到,今次鉛水問題會鬧得如此大和好像不受控制,最不幸的還是辦教育的學校也給被牽扯進去這個政治漩窩之中。屋邨如此、學校如此,還有甚麼會更可怕?如果問題再攪大,將國內的喉管、食水問題也扯進去,到時一發不可收拾,十三億人民的問題不是梁振英可擔當得起了。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是今天才聽到的。看林鄭今日的回應,跟吳得掂局長的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明顯有很大不同,是林鄭已得到某方面的耳語還是林鄭覺得應先置諸死地而後生,可能都係一個謎。不過就反映出梁振英在大事大非的問題上,仍然很難得到全部政黨、議員的支持。他,還可談甚麼民生呢!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