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43 小時
- 最後登錄
- 20-7-30
- 國民生產力
- 92
- 附加生產力
- 1932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4-10-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669
- 主題
- 86
- 精華
- 0
- 積分
- 3693
- UID
- 31840
 
|
回覆 3# eviepa 的文章
為何抄下文, 有多種教育方法和理論,因孩施教吧,我們的傳統方法只是其中一種罷了:
星級爸爸﹕城市下的媽媽會
(明報)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太太在我們第一名孩子出生後有感於經驗不足,為母者需要交換太多資訊,於是發起了一個人數不多的「媽媽會」。會內各媽媽,彼此年齡相若,孩子也是手抱嬰兒,就算相差幾年,但也經驗珍貴。大城市沒有「月光光照地塘」、鄉親妯娌圍桌閒聊說故事的傳統,所以這「媽媽會」就填補了傳統的空白。
「媽媽會」填補傳統空白
由於各有各忙,但「媽媽會」的母親仍不時聚會,不過,孩子們則較難召集。上星期,在軟硬兼施下,竟也有廿人左右到會 ,十五年前的少婦仍有姿色,但嬰兒都變作壯漢或成青春可人的少女。
國際學校貴在哪裏?
這幫少男少女也不乏人才,一位剛進了劍橋 法律系,今年回港在律師行打散工;另一位則在紐約 茱莉亞音樂學院進修 小提琴,但亦能執起結他,自彈自唱自己的作品,無論唱功、詞曲,水準均達到專業級數;主人家的女兒在華盛頓 州當NGO義工,立志為弱勢社群服務,英文詩作更得到國際獎項。我們倒想見見這位曾經替我們家照顧小嬰兒的小姑娘現况如何,可惜她仍身在美國 。主人飯後以歌劇助興,我最喜歡這種家庭聚會,也為朋友的幸福而醉心。我非為他們考得名校而奉承,而是當中這些父母都有足夠愛心培養、陪伴孩子成長,而絕少又功課又考試兼補習催迫,90%都在國際學校就讀,我就不相信國際學校有什麼法寶可以讓中產階級如此渴慕,說穿了就是本地學校被政府教育官僚控制。一位澳洲 太太就曾說過香港的國際學校這麼貴,她問本地家長,究竟學費貴在哪裏?他們說貴在教育方法和理論,澳洲太太很驚訝地說﹕「吓,英美西歐這些國家不都是在行這套方法嗎?我們不也是免費的嗎?」
難耐競爭 赴美圓音樂夢
剛才提到那位音樂高材生,她本也在九龍某著名女校就讀,此校又比另外一間著名女校好,教職員的名校驕傲指數較低,但我朋友女兒在那裏也受不了同學間的競爭,而競爭不在於我比你好,而是要弄得你比我差,即「跣人」,於是朋友把女兒送到美國念高中,學校鼓勵她在音樂方面發展,因而考上了茱莉亞音樂學院。
我看到香港教育的荒謬處,恒生商學院的負責人笑口盈盈的展出學生的成績表,這種收買成績的貿易,不值得任何人鼓掌,從功利角度看恒商是車路士 ,有利申請成為私立大學,但卻又一次把功課考試的古老科舉意識合情合理化,那怕未來社會並不需要這些人才,反倒把有其他能力的青年置於怪獸制度的陰影下。我想問問這些負責人在教育孩子成長的路途上,你們做了什麼工夫,值得你們笑得如此燦爛。
作者為著名電影導演 育有3名9至15歲子女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10-8-1 21:41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