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怎麼決定小學升英中比率?
發新帖
查看: 841|回覆: 2
go

怎麼決定小學升英中比率?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205
1#
發表於 05-12-1 12:29 |只看該作者

怎麼決定小學升英中比率?

升英中percentage:

拔萃女小學+ 100
油麻地街坊會學校 76
;-) 學做人, 求知識 :-P

Rank: 5Rank: 5

醒目開學勳章


4119
2#
發表於 05-12-1 12:46 |只看該作者

Re: 怎麼決定小學升英中比率?


Quote from 立人:-

中一自行收生教統局排名表

教統局為某一中學收到的所有中一自行入學學生申請名單按名次排列,名單中沒有分數,只有次序,此排名表只發放給該中學,不會發放給家長。

現今小六學生在中一自行收生階段可不依校網、地址報考一所官津或參加派位之直資中學。

各中學會公開各自訂立的自行收生標準和各準則的比重,準則中的教統局排名表第一直接受學生在小學的校內全級考試排名影響,該些考試為小五下學期及小六上學期,第二受到就讀小學最後三年(97/98, 98/99,99/00)在學能測驗取得的成績影響,例如孩子在小五下學期全級考第一,教統局就會將該小學在最後三年(97/98, 98/99,99/00)學能測驗中考第一的學生分數相加然後除三,便得出孩子在小五下學期的分數,接著孩子在六年級上學期全級考第二,教統局就會將該小學在最後三年(97/98, 98/99,99/00)學能測驗中考第二的學生分數相加然後除三,便得出孩子在小六上學期的分數,最後將孩子在該上述兩次經學能測驗調整後得出的兩個分數相加然後除二,便得出孩子的分數,教統局便根據各個孩子個別的分數高低排名,即次序高低先後。

此排名表便會發放給提出的中學,而經此排序過程,亦能確保小六學生只能報考一所中學。
**********************************

中小學屬第幾組(Banding) 及成為英語授課中學的條件


如果要問教署誰是第一組別(Band 1)的中學或小學,答案就會是 ”我們沒有這樣的名單” 。

事實直至目前, 教署並沒有這樣將中小學劃分為第一組別,第二組別,…等。 那麼為何坊間總會有這些傳言: “這是Band 1 中學 (或小學)…..” 等。

原來組別的由來是源於升中派位,一九七八年教育署推出中學學位分派辦法,取代原有的升中試,以小學生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全年的校內成績作為派位的準則,但把個別學生所屬組別的資料保密。據了解,小學校長會收到由教署發出的一份文件,通知該校的小六畢業生每組別有多少名,但不會說明個別學生的組別。

回說統一派位,每一個別中學校網內的所有小六畢業生,都會根據校內成績、現行機制在各個中學校網內被平均分為三個組別(過往為五個組別),而升中派位將依據學生所屬的組別、學校網、選校意願和電腦隨機編號分派中學學位。組別名次處理,當然是第一組別先派,第三組最後處理,同一組別內的每名學生之派位先後將依據所獲的電腦隨機編號而執行,亦因為派位組別由五改三,故此在同一小學內,成績名次較低的學生可能比較佳名次的同學獲派較佳的中學,當然這亦關乎填表選擇中學時的策略和次序排列。

故此坊間會說如某一小學內的小六畢業生之所處組別佔多數,就會被稱為該組別之小學, 而中學收取該校網內的中一新生,某一組別佔多數,就會被稱為該組別之中學。

其實不應將學校定位為第幾組別,因為一旦被定位為Band 幾,便很難改變普羅大眾對學校的看法,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況且現在只有三個組別,組頭組尾的學生成績差距會比較大,而且亦不應只以考試成績定性學生或學校,應從多方面著眼。

而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假若情況許可,在2005年起,學生派位組別將完全憑校內成績決定,2005年後每一所小學都會有第一至第三組別的學生。在這種制度下,將來同一中學內學生的能力差異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故此再將中小學定位為第組別實在沒有意義。

教統會將在2003-04學年檢討升中派位制度時,希望能一同協調教學語言政策。

而政府核准的英文中學,即可以英語授課的學校,是教署在九七年提出由九八至九九學年的中一開始,大部分公營學校應由以中文教授所有學科,並逐年擴展至中學各級。 有意使用英語教學的學校,須提出申請,並須證明符合條件,可以有效地以英語教學,官立學校中,亦只有14所會以英語為教學語言。

何謂適合條件,當然不是簡單地說坊間的所謂第一組別學校就能以英語授課,而是有三大原則:

1.        學生能力:過去九五至九六,九六至九七及九七至九八學年,學校中一新生平均有不少於百分之八十五屬於教學語言分組評估組別一至組別三的學生。

2.        教師能力:數學科、理科及人文科目的教師能有效地以英語授課。並由校長評估和以書面保證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        支援策略及措施:學校須向學生提供足夠的校本支援。在這方面,可採用的指標有很多,包括學校文化,特別是有助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另一個重要指標是校本銜接課程。這些課程或已在學校進行,或由九八至九九學年開始推行。
在評審過程中,教育署亦會審閱多年來就該學校作出的報告,及該學校有否潛力取得增值表現。

至於高中階段,教學語言政策可用較靈活的方式實施,學校如符合條件,教署可同意學校在高中階段的部分科目使用英文學習。

而中六及中七,學校可因應學生的需要,自行選擇教學語言,以使學生升讀專上學院後更能適應習慣使用英語。

學校但可自行決定宗教科、術科、商科及工科的教學語言。
學校亦應向學生介紹各科的中英文詞彙,及向學生推薦不同語言的參考書籍和學習資料。

Rank: 3Rank: 3


205
3#
發表於 05-12-1 12:57 |只看該作者

Re: 怎麼決定小學升英中比率?

多謝妳 yukyuk

各中學會公開各自訂立的自行收生標準和各準則的比重,準則中的教統局排名表第一直接受學生在小學的校內全級考試排名影響,該些考試為小五下學期及小六上學期,第二受到就讀小學最後三年(97/98, 98/99,99/00)在學能測驗取得的成績影響,例如孩子在小五下學期全級考第一,教統局就會將該小學在最後三年(97/98, 98/99,99/00)學能測驗中考第一的學生分數相加然後除三,便得出孩子在小五下學期的分數,接著孩子在六年級上學期全級考第二,教統局就會將該小學在最後三年(97/98, 98/99,99/00)學能測驗中考第二的學生分數相加然後除三,便得出孩子在小六上學期的分數,最後將孩子在該上述兩次經學能測驗調整後得出的兩個分數相加然後除二,便得出孩子的分數,教統局便根據各個孩子個別的分數高低排名,即次序高低先後。


真的是以97/98, 98/99,99/00 學能測驗來做基數... 怕且10, 20年都唔會變...
難怪bt家長都集中於那些升英中較高的私小.官小(我都係,哈)

其實, 又係政府的無形標籤 (如英中, 中中
;-) 學做人, 求知識 :-P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