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儲利是錢學理財 灌輸正確金錢觀
發新帖
查看: 618|回覆: 0
go

儲利是錢學理財 灌輸正確金錢觀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8-2-26 16: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農曆新年後,是教孩子理財的好時機。


  農曆新年,小朋友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因為可用利是錢買心愛的玩具。然而,孩子可用多少?儲多少?就視乎父母跟子女的協定,但無可否認的是,農曆新年過後,正是教子女理財的好時機,尤其儲值卡出現後,小朋友消費習慣「嘟」卡,無形中減少子女接觸現金的機會,對金錢的觀念自然較薄弱,而利是錢則大多是現金,可較具體化地教小朋友如何使用金錢,學習理財。

  Elsie日前跟曾在《星島日報》教育版撰寫理財專欄〈賢談理財〉的將軍澳香島中學經濟科主任馮漢賢傾過,他說家長處理子女的利是錢時,常會出現兩個極端情況,一是硬性規定子女儲起全部利是錢,把錢存入銀行;另一種則相對放任,隨便子女如何使用,他認為兩種情況都不理想。最理想的做法,是把一定比例的利是錢存入銀行,餘下部分則讓子女自由使用,家長從旁了解他們的金錢觀,如有問題可加以指導。

  馮Sir舉例,假如子女想買一件玩具,家長可從旁觀察,了解他們是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立即買,還是會貨比三家,找到認為合適的價格才購買。「當子女發現自己買貴了,下次就會明白,買東西前應多作比較,因為同一件貨品,兩家店鋪的價格,隨時相距很大,如果願意多格價,就可以較低廉的價錢,購得心頭好。」馮Sir認為,在購物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太干預,也不要怕子女犯錯。「現在錯了才有得教,好過他們長大後才『碌爆卡』。」

  當家長了解子女的用錢模式後,就可教子女想要(Want)和需要(Need)的分別,消費前考慮清楚哪些東西只是自己「想要」,並非實際上「需要」,從而造成過度消費,甚至浪費。馮Sir補充,並非所有子女「想要」的東西都不可買,但家長可乘機教他們機會成本的概念,讓子女自己衡量。

  「可告訴子女,如果你買了這樣東西,就可能買不到另外一樣東西了;或者現在買便宜一點的東西,剩下的錢就可有其他用途。」馮Sir指子女年紀愈小,家長愈要給他們多些指引,教他們財政預算的概念,培養審慎理財的態度。

  對於小朋友來說,利是錢的數目不算小,馮Sir亦認同儲起部分利是錢,至於儲多少?家長則可以跟子女商量,一般來說,小學生儲起的比例應較多,例如儲起八成,子女可自由運用兩成;至於中學生儲蓄和使用利是錢的比例,則大約是各佔一半,近似成年人使用利是錢的原則。

  想培養子女儲蓄習慣,為他們開辦兒童儲蓄戶口是一個不錯的方法。Elsie知道,馮Sir曾有在銀行工作的經驗,自然要請教他開辦兒童戶口的心得。馮Sir就認為,兒童戶口利息不高,如比較哪所銀行有較高回報,對小朋友的意義不大,反而銀行存摺上的卡通人物,更能討子女歡心。「儲蓄對小朋友來說,可能是冷冰冰的概念,所以家長可跟子女傾談,看看他們喜歡哪個卡通人物,就到那個銀行開辦戶口。」馮Sir提醒家長,利是錢始終是一年一度,平日的零用錢才是固定的「收入」,所以平日都提醒子女審慎消費,量入為出,自小學習理財。

  小朋友的利是錢,除了可購買心愛玩具和儲蓄外,家長也可鼓勵他們用部分利是錢做善事,捐去不同慈善機構,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讓利是錢運用得更有意義。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