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初中中史科第二諮詢稿日前公布,程尚達在本欄先後討論「延伸部分」及教科書議題,綜觀各大教育團體對今次課程諮詢,反應不算強烈,只是圍繞課程以外的實際操作問題。有教育界友好認為,教育團體及教師似乎關心施教問題,多於課程綱要內容,但不代表課程修訂風平浪靜。
中史科第二諮詢稿公布多日,教育團體對課程綱要的反應不算激烈,尤其是課程把歷代政治演變增至總課時的七成六,大幅減少被視為艱澀的文化史內容,加上新增「延伸部分」及選教部分,讓課程有機會「減重」,對前線教師更便利施教。聽聞在課程簡介會上,發言教師對課程內容爭議不大,與首份諮詢稿公布時,不少教師質疑詳近略遠、重視盛世多於衰亡的情形,截然不同。
事實上,各大教團把焦點放在課時不足、教師專科專教的問題。友好坦言,這些建議都與課程綱要的修訂,沒有直接關係,「中史已規定是獨立必修科目,課時不可低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如學校達不到三年共一百五十節,對非專科出身的教師又沒有支援,甚至出現師資錯配,似乎責在學校,而非課程本身。」友好坦言,有教團把中史全面獨立必科視為「成功爭取」,同時亦有教團敏感度不足,甚至在《施政報告》塵埃落定後,始到訪非獨立成科的中學了解,「但兩者均不觸及課程大綱的核心議題上」。
友好認為,教師以課堂能否操作的角度,審視建議課綱的內容是無可厚非,「社會亦期望中史課程包涵哪些內容,恐會出現落差,比如有意見認為把『六四事件』及『六七暴動』列入課程,不少教師認同當局『課程未列並非不准教』的解釋,但出版社可因此不把課綱未列明的歷史事件列入教科書並通過送審,隨時掀起爭議。」友好預料,新版中史教科書在近代史如何落墨,日後每次改版都成為焦點,「不僅教科書本身,學校為何揀選課本,也可能被到家長及社會質疑。」
隨着今次一個月的課程諮詢於本月底結束,料明年中旬便為中史科修訂課程定稿,如今形勢看來順利,相信可如期在三年後推行,但課程綱要「着陸」仍有挑戰,值得當局與教師留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