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程尚達昨在本欄提過,初中中史科第二諮詢稿,新增可教可不教的「延伸部分」及選教部分,雖然有望改善前線教師「教不完」的問題,但同時文化史減至不足一成半,教師不在課堂上施教,對學生全面認識國史,難免打了折扣。有撰寫中史科教科書的教師友好同程尚達傾開,日後教科書不僅要考慮便於教師在課堂施教,更須考慮相若課題,得由學生自學,如何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便成為重點。
中史科課程第二諮詢稿,有六個可教可不教的「延伸部分」,正如本欄昨提到,料前線教師多會棄教涉及文化史部分,比如東漢文化發展、元朝重要發明西傳及對世界文明貢獻等,而被列為「選教」的文化史課題,比如被指偏向艱深的石窟藝術、明代國防建設與都城建築,無論是「二選一」或「三選一」,始終有個別課題未被教師選教。
友好指,出版社在首份諮詢稿面世後,已經展開新版課本的撰寫工作,「以我有份撰寫的課本為例,選取改動與爭議最少的隋唐開始編寫。」他指除非學校使用出版社量身打造的校本教科書,否則課本須列明全部「延伸部分」及選教課題,「教師只能照顧大多數人的需要,對能力及興趣較高的學生,課堂講授未必照顧學習差異;同時學生因教師不教就不去了解,亦非健康的學習態度。」
友好坦言,以往教科書過於強調課堂講授,呈現方式以文字敍述為主,忽略學生自學的元素,隨着教師未必教授全部內容,教育局在第二諮詢稿列明「延伸部分」,教師可「協助學生自學」,教科書內容亦須因應調整,「既然假設教師不會在課堂施教,『延伸部分』與選教的課題,應調整至吸引學生自學為主,比如可參考外地的歷史雜誌,以豐富與仔細的插圖,重構明長城與北京城,讓他們產生興趣。」
友好坦言,未來教科書結尾應盡量貼近今日中國,而非以二、三十年前的中國為「收尾」,「中國將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學生要明白歷史脈絡是承先啟後,而非寫到二千年就畫上『句號』。」
歷史教科書內容,在不少國家與地方都是敏感議題。隨着本港的中史科課程修訂,教科書不僅在具爭議史事達至客觀持平,更須平衡師生在教與學的需求,值得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