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陳繁昌:STEM如語文 學生須懂 促檢討新學制 盼收生更靈 ...
發新帖
查看: 576|回覆: 1
go

陳繁昌:STEM如語文 學生須懂 促檢討新學制 盼收生更靈活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10-16 16: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本地研發總開支倍增至每年約450億元,又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資助本地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銳意發展科研。政府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表示科技佔人類生活比重只會愈來愈高,冀學生可有更多機會接觸相關教育,又建議教育局檢討新學制,並讓大學收生更有靈活性。


陳﹕不應只選「神科」


在陳繁昌的眼中,生活與STEM息息相關,不止是學科般簡單,「如是否需要使用核電?吃不吃日本食物?有人說可能有輻射」,認為所需要的知識和探討的內容都與STEM有關。他說STEM是文化一部分,「好像語文學科」,學生應對其有基礎認識。現時入大學的最低要求為4科成績達「3322」級數,即中文和英文科達3級,通識和數學達2級;有意見指此制度令學生專注於必修科。陳繁昌指出,教育局「是時候review(檢討)」新學制,又表示期望大學在收生方面能有更多「自主性」及「靈活性」,但未有進一步解釋是否希望取消「3322」的要求。


工程學生不懂微積分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表示,本港1980年代仍有許多工業及基建發展,如1989年後提出興建新機場計劃,工程科屬「搶手」學科,因學生畢業後有發揮的空間。不過,他指出近20年來經濟發展「偏向地產發展」,產業單一,浪費科研人才。他笑言部分數理科對基礎知識有一定要求,「如工程科,(工程學生)沒理由不認識微積分」,現實卻真的有工程學院學生未曾學過微積分。


大學學科彷彿等同畢業出路,陳繁昌指「沒有人有crystal ball(水晶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表示年輕人有本錢,不要介意承受一點風險,要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又指「這個世界有很多機會,不應只選擇『神科』」。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2#
發表於 17-10-16 16:45 |只看該作者
「大灣區為港創科最後機會」  陳:勿故步自封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定下指標,提出要本地研發總開支在本地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率增倍,陳繁昌指香港應捉緊機會,利用自身是國際城市的優勢發展科研,認為「大灣區是港創科的最後機會」。對於有意見憂慮大灣區加速兩地融合,陳指開放及吸收其他地區的優勢,「不代表要失去靈魂」,籲港勿故步自封,否則只會被邊緣化。


指開放不代表失靈魂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在5年任期內,把本地研發總開支所佔GDP由目前0.73%升至1.5%,即達450億元。


評施政報告有助推科研


陳繁昌指出,中國現時有阿里巴巴及騰訊等著名科研公司,相比香港的科研發展仍未有大進展,若本港再不發展科研,便會落後於其他地方。他認為是次施政報告提出的措施如增加研發總開支至約450億元,及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等,均有助推動科研發展。陳繁昌稱,香港應好好把握令人稱羨的特點,例如屬國際交匯點,以吸引本地年輕人及世界各地人才留港發展。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則提議,若政府有意推動科研,可以帶頭使用本地發明的科研產品,有助提高本地科研人才的士氣,惟他慨嘆政府仍持保守態度,「要所有東西purer than pure(比無瑕更無瑕)」,期望政府可更開放地接受使用新研發的技術或產品。


教授倡政府帶頭用本地科研產品


港科院、香港工程科學院及香港科學會將在10月21日至29日舉辦「科學之路——我的未來」展覽及「科學人.科學路」講座,講者包括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及港科院院長徐立之等。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