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20-4-18 18:11 編輯
係 Bastillepost 巴士的報 呢篇作文,寫得好好啊!
2017年04月02日 北京初中女生「致未來信」爆紅:
http://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9-plastic-post/1931750-%E5%8C%97%E4%BA%AC%E5%88%9D%E4%B8%AD%E5%A5%B3%E7%94%9F%E3%80%8C%E8%87%B4%E6%9C%AA%E4%BE%86%E4%BF%A1%E3%80%8D%E7%88%86%E7%B4%85?r=w



北京一名中二女學生近日寫下一篇作文,主旨是寫給未來自己的隨筆,文中一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引起網上迴響,老師評語指「說出了很多中年人想說的話」。
學生張詠言撰寫一篇文章,主題為「人生導航」,參照明星讀信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寫給熟悉的人或歷史上的某些人物一封信,她決定寫給未來的自己,這篇《願你》因此誕生。
文中說道,「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期,但別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願你有盔甲也有軟肋」、「願你的每次流淚都是喜極而泣」、「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張同學隨筆字字珠璣,且文筆流暢,說出許多人心中的話因此在網上迅速爆紅。但有網友質疑,「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其實是一本書名。語文老師王老師認為,這句雖不是原創,但詠言記住了這句話,並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點亮文章全篇。
https://www.bomb01.com/article/52633
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90393/%E7%B5%A6%E5%8D%81%E5%B9%B4%E5%BE%8C%E7%9A%84%E6%88%91-%E4%B8%AD%E4%BA%8C%E5%A5%B3%E7%94%9F%E4%BD%9C%E6%96%87%E6%84%9F%E5%8B%95%E7%B6%B2%E6%B0%91-%E8%B5%B0%E5%87%BA%E5%8D%8A%E7%94%9F-%E6%AD%B8%E4%BE%86%E4%BB%8D%E6%98%AF%E5%B0%91%E5%B9%B4
《願你》見字如面 - 致未來的張詠言 作者:張詠言(北京市第四中學,二年級學生)
親愛的自己: 我不知道為什麼寫信給你,更不知道你何時能收到這封信,在這裡有些願望寄托於你。
首先願你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期,但別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你不是他們口中的乖乖女,這點我比誰都清楚,你有時候果斷、激動甚至有點「草莽精神」的意思,著實讓我嚇了一跳。
願你的世界裡天天都是好天氣。即使忘帶傘也要告訴自己:寶寶今天偏要淋雨!原來驅趕陰霾的太陽是明媚的自己。
願你的成熟不是被迫。學著笑而不語,學著承認不相信,學著接受不盡人意。我知道,你是個急性子,但請慢慢來,不著急。
願你擁有好運氣。對一切充滿感激,喜歡美好,也喜歡自己。你笑起來有一顆虎牙和一個酒窩,這點很好。
願你有盔甲也有軟肋。善良得有原則,感性得有底線。對可惡的,就該連本帶利地還擊。兇狠之後別失禮儀:對不起弄傷了你,可我是個女孩子我必須保護好自己。
願你不饒點滴,不饒自己。以後想有選擇權的話,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你所做的一切都不為誰,所以一切後果別找理由,獨自承擔。
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在最糟糕的那天和注定的人撞個滿懷。也許你二十歲時會墜入愛河,但千萬別淹死了。愛不到的人就別等了,千萬別把尊嚴弄丟了,找個願意陪你虛度光陰的一起老去吧。
願你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不必取悅任何人也不無故討厭某個人。你總是偷偷在意其他人的看法眼光,為此我十分苦惱。希望你明白,無所謂的東西不用放在心裡,他或她的言論權當呼嘯而過的耳旁風罷。
願你付出甘之如飴,所得歸於喜歡。不甘平庸,是你。有人說你好強,我怎麼沒發現,好吧,我也並不完全了解你。只是別累著自己,哪怕收獲多麼豐盈。
願你道路漫長(老師批改:可以走過長長的路),有的是(老師批改:豐盈的)時間發生故事。若沒有人陪你顛沛流離,便以夢為馬,隨處可(而)棲。
願你在最無趣無力的日子仍對世界保持好奇。撐不住了就先(去)睡一覺,等等再說。還有人在愛你,你憑什麼辜負他們選擇放棄。(老師批改:世界很大,隨時都會綻放奇跡。) 願你有高跟鞋但穿著球鞋。願你一輩子下來心上沒有補丁,願你的每次流淚都是喜極而泣,願你精疲力盡時有樹可倚,願你釋懷後一身輕,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不覺寫了這麼多,希望你別讓它們都變成空話。我是不是太注重「以後」了?未來是什麼樣的就交給未來的自己回答吧,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你知道嗎? 祝: 一生久安 歲月無擾! 曾經的你 2017年3月12日 --------以上是原文--------
當中一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令老師王允留下深刻印象,又表示這句雖然不是學生原創,而是一本內地書名,但是學生能學以致用,運用到自己文章之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