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樓主: 囝囝爸
go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1#
發表於 08-2-26 23:56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先和你澄清兩個事實:

1. U的基準是 “E” 而不是 “D” ,取得個E可能入不了HKU,進不了英文系、法律系,但畢竟還有大量院校、學系可以報讀。

2. U之難不在於英文合格,而是A level學科能取優異成績。

談到這點時,必須引用曾榮光的說話:『他批評,政府的「一刀切」分流政策造成矛盾,令中學須在英文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成效上,二取其一』,即是承認,中中對學科的訓練,較英中為佳,即是說,中中學生考A level時,英文會較英中生吃虧,但在學科的成績會較好。一得一失之間,誰的入U機會較大,沒有任何確實數據可以支持,但斷不可單以英中生英文較佳,便推出他們入U機會便會倍增的結論。這是邏輯的ABC

另外,他又說『「中中生即使其他學科成績與英中生一樣好,但英文不好,入讀大學的機會便相差很遠。」』這句子隱含著英中對學科的訓練不會比中中為差,且有可能超過的前題,與前面是自相矛盾的,犯了邏輯的ABC


To be continue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2#
發表於 08-2-26 23:59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無論你囝囝爸的想法怎樣,社會上的共識是,中中在學科的訓練上是較英中為優。我強調,社會的共識未必對,但如要推番社會共識,就得要提出合理的理據以及數據,如果提不出的話,就得要同意這講法。

回頭講入U吧,我們撇除中文外,入U是靠兩個指標:英文及兩科A level的成績,而兩個指標中,A level 成績遠較Use of English重要。我為甚麼這樣講呢?

試比較同學甲和乙,甲英文C,兩科A level都是E,行人止步;乙英文E,兩科A level都是C,差不多穩入U。其實,Use of English只是一個必要達到的條件,達不到,大學不收,取E或取C,會有少許分別,但不是很大。但A level成績,取E DC對入U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據最新消息,大概A level subjects 1C1DUse of English E就是入U的最低限。

從統計數字看,2007年有35,111人投考Use of English,其中24,295人取得E或以上成績。各間大學大約招了當中的10,000人,即是說,約有14,295人英文達到大學的基準,但沒有被取錄。

另外一方面,A level subjects的合格率、優良率和Use of English的分歧不是很大,所以要有A level subjects 1C1D,或如果中英文特好,A level 2D也可以。如以2D為入U的最低限,那麼,不難推出一個結論,Use of English E易,A level 2D難得多的結論。

會不會有人A level 取得好成績,但因為英文不合格而入不了U?  有!  但不會多。

會不會有人英文合了格但入不了U?   通街都係!   大概有14,295人!!  佔總考生的40%

在星島的報導中,只用英文一科作根據,從而推出中中入U機會減半,而沒有任何關於入U更大的約制因素——A level subjects 在中中、英中的相對增值、減值。這是甚麼的推理,是甚麼的邏輯?為何那麼多人會照單全收?

如果中中真的在學科上有較佳的訓練,為何中中生入U不會較易?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3#
發表於 08-2-27 00:43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2-26 14:06 發表
Eviepa:

曾教授在隨後記者會對此作出澄清解釋.  同一成績能力小六學生, 讀英中比中中有更大機會入大學.  同一成績起點, 中中過程增值如認為是絕大優勢, 為什麼在未段勝不出來.


發表完後再咀嚼一下你的發言,發現你我對曾榮光/星島日報的理解不同。你認為曾榮光有入U確實人數,有最後A level subjects的成績的比較,在比較之後,得出中中生不如英中生的結論。

但我請你細看星島的文章,你便會發現,文章內沒有任何資料去比較高中的學科成績此關鍵問題,而星島的主調也是同意社會的共識:中中對學科的培養較佳,英中對英文的培養較好。全篇文章只以英文一個parameter而去評定入U率, 所以論文而言,這是一篇垃圾文章。

Eviepa

Rank: 5Rank: 5


4418
184#
發表於 08-2-27 02:05 |只看該作者
Eveipa:

我現正讀着Alan Greenspan寫的The Age Of Turbulence.  書中述說他經歷美國上世紀30年代至今的經濟起伏, 其中提到當時不少經濟學家的不同理論學說, 可印證於不同經濟發展時間模式.  格老當時與人合伙開了一間公司, 以提供研究經濟商業數據服務為主.  格老對當時各種理論印証覺得是因時而異, 有一次也與他恩師 Arthur Burns 對推論也持相反意見, 他主要以數據推測經濟前景, 後得到成功, 獲政府賞識, 身居高位.

你說的千百個心理學家, 相信也會有不同理論, 也未必有時間作幾十年研究達到共識, 在電影裡控辯雙方常引用不同心理學家舉証犯人相異心理反應, 也可反影現實一二.  我不認同理論, 不是說理論有錯, 是理論不一定在每個個案印證得到相同結果.  

看過曾教授一些資料, 覺他是個反政府教育政策之人.  我未必認同曾教授的理論或推論, 我祇認同他的數據結果, 也與我多年的想法吻合. 你和當局都反對他的數據結果, 我不會信常維護政策的當局或其無論據指責. 你上文意見我已很清楚, 你的數據, 我信是正確的, 但有如下疑問.

-        你對曾教授的研究結果數據有懷疑, 為什麼還引用他的增值數據來支持你的看法.

-        我以會考高考成績, 社會就業情況推想出英中生有較大機會.  你常常說中中生入大學機會較大, 但未有數據, 除英文外, 你怎知增值後術科成績中中在會考高考一定比英中佳.  如是者, 清楚自己學生考試成績的一線中中為什麼渴望上車, 不怕術科成績下降影響學生升大嗎?   又可否以培正成績和一間中或下之英中成績, 比較語文和術科成績, 來印證升學機會, 總好過推想吧.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5#
發表於 08-2-27 05:5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2-27 02:05 發表
Eveipa:

你說的千百個心理學家, 相信也會有不同理論, 也未必有時間作幾十年研究達到共識, 在電影裡控辯雙方常引用不同心理學家舉証犯人相異心理反應, 也可反影現實一二.  我不認同理論, 不是說理論有錯, 是理論不一定在每個個案印證得到相同結果.  



囝囝爸:

恕我孤陋寡聞,做了十一年爸爸,看過不少教仔書、雜誌,聽過不少心理學家的解說,但卻從未知道有任何心理學家認為體罰在某些情況是必須的。如果你發現的話,請告知。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6#
發表於 08-2-27 06:35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2-27 02:05 發表
Eveipa:

        你對曾教授的研究結果數據有懷疑, 為什麼還引用他的增值數據來支持你的看法.

-        我以會考高考成績, 社會就業情況推想出英中生有較大機會.  你常常說中中生入大學機會較大, 但未有數據, 除英文外, 你怎知增值後術科成績中中在會考高考一定比英中佳.  如是者, 清楚自己學生考試成績的一線中中為什麼渴望上車, 不怕術科成績下降影響學生升大嗎?   又可否以培正成績和一間中或下之英中成績, 比較語文和術科成績, 來印證升學機會, 總好過推想吧.


囝囝爸:

是其是,非其非,以事實為基礎,不以人廢言是討論的基本精神。

在這研究中(或者是星島日報只看了他部分研究結果便匆匆發表),曾榮光只研究了初中中、英文學生的學科比較,以及中、英文學生初中及高中的英文科比較。

我未看過他的研究方法,無從質疑他的數字可靠性。你還不明白嗎?我質疑是他的推理。

前題:
1. 曾先生的數字說,相同能力的兩組學生,一組讀中中,另一組讀中中,七年後,中中的一批英文明顯比英中的差。

2. 曾先生的數字說,相同能力的兩組學生,一組讀中中,另一組讀中中,三年後,中中的學科成績明顯比英中的好。但他不知道七年後的情況。

3. 英文是入U的唯一或最關鍵因素。

推論:
由於中中生們英文比英中生差,所以入U機會減半。


整個推理兒戲得很,大家都知道,前題3是錯的,以入U機會而論,英文科成績只是次要因素。既然曾先生不知道中中、英中的學科增值情況,為甚麼他只用一個次要因素去推斷入U率呢?

如果他的推論成立的話,必須假定中中、英中對學科的培養能力是相若。但事實上,在文中並沒有任何數據去支持,這怎配得上是學者之言,大報風範呢?

況且假如在初中時,在學科範疇,中中明顯勝過英中。如果沒有特別原因、數據去否定,則以常理推斷,這趨勢大有機會繼續下去。

至於你說的:「又可否以培正成績和一間中或下之英中成績, 比較語文和術科成績, 來印證升學機會, 總好過推想吧.」,我認為只比較三、兩間學校是絕對沒有代表性的。就算證明培正學生比英中生好,只能證明培正是間好學校而矣。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2-27 06:40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87#
發表於 08-2-27 11:32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2-27 06:35 發表

...至於你說的:「又可否以培正成績和一間中或下之英中成績, 比較語文和術科成績, 來印證升學機會, 總好過推想吧.」,我認為只比較三、兩間學校是絕對沒有代表性的。就算證明培正學生比英中生好,只能證明培正是間好學校而矣。




Eviepa:


終結成績比較沒有意義, 樣本太少沒有代表性, 取樣多的長期研究報告結果不能作準.  所以如我前所說, 教育是一們複雜的事, 很難得出共識.   不過討論總是一種啓發, 有所增益.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8#
發表於 08-2-27 21:17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2-27 11:32 發表

Eviepa:

終結成績比較沒有意義, 樣本太少沒有代表性, 取樣多的長期研究報告結果不能作準.  所以如我前所說, 教育是一們複雜的事, 很難得出共識.   不過討論總是一種啓發, 有所增益. ...


囝囝爸:

其實,曾榮光的研究方法是可取的,用兩組成績相若的小學畢業生,一組進中中,一組進英中,然後追蹤七年,比較他們成績的優劣,便可得知英中、中中在那些方面做得好,那些地方做得不好。不過,他在星島的推理就顯得與學者身份不符,要是我有機會看他的報告,我肯定會小心翼翼。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9#
發表於 08-2-27 23:16 |只看該作者
我以會考高考成績, 社會就業情況推想出英中生有較大機會.


囝囝爸:

對此點,我理解,雖然我還是覺得囡囡讀中中稍為有利。

你常常說中中生入大學機會較大, 但未有數據, 除英文外, 你怎知增值後術科成績中中在會考高考一定比英中佳.


這正如很多社會上的現象,我都是沒有數據的,但沒有數據不等於不能做判斷。舉個例說,你大概沒有「大學畢業生比初中畢業生更有思考能力」的數據,不過我肯定你會以理論層面,及自己所接觸有限的個案,就判斷大學生平均的思考能力比初中生為佳。況且,我總不能等到有數字以後才決定囡囡入中中或英中。

1. 對於這問題我已經長篇大論,從理論上講過中中的優越,不贅。而且這看法是大部分教育學家所認同的。

2. 曾榮光初中研究的數據也支持這點(我覺得他這部分的研究是可信的,而且你亦對這研究甚為相信),如無特別的因素,此momentum會持續到中七。舉個例說,有兩匹馬參加七公里賽事,在賽前,大部分馬評家都認為A馬較優質,開賽後大概跑了三公里時,果然A馬比B馬跑前了20%。如果這時馬會仍然接受投注,而且兩匹馬的賠率相同,你會將真金白銀押向那匹馬?

我相信,以上的證據是壓倒性的,足可以證明中中生在學科上有著數。我舉出壓倒性的論據後,便應是你提供反證的時候,但到今天為止,我看不出有甚麼有力的證據。翻查你的言論,你可能只提過以下的論證:

//我知道的祇是從大部分英中會考或高考的成績, 令我覺得英中有很大機會學好基本程度的二文二語, 也有不錯的術科成績, 或足以應付本地或海外大學所需.//

由於英中的intake非常好,中七時英中生的二文二語、術科成績必然地好,所以英中生有不俗的學科成績,根本推不出英中對學科的培養能力,至少與中中並駕齊驅的結論。這只是邏輯的ABC,如果你堅持的話,我無話可說。

// 如是者, 清楚自己學生考試成績的一線中中為什麼渴望上車, 不怕術科成績下降影響學生升大嗎?//

學校當然看重考試成績,但怎樣能夠吸引高質素學生進入學校亦同樣重要。須知道,英中對絕大部分家長的吸引力遠比中中大,所以校長們都深知,轉了英中後就可以保證收生質素,只要收到好的學生,那怕日後考試成績不好?

舉個例子說,我中一時的訓導主任,後來到了長沙灣天主教中學當校長,相信很多此校的校友,還會記得吳校長在九十年代中左右,自願轉了母語教學後幾年接受傳媒訪問的一番說話,內容大致是:「我現在要求轉回英中,並非認為母語教育不好,相反地,我仍然相信母語教育對我的學生較好,但無奈轉了中中後,收生質素應聲而下,現在已淪為次等學校,長此下去,會不堪設想」。

我不認為此點是有力的證據。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2-28 00:00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90#
發表於 08-2-27 23:39 |只看該作者
和我想的好學生間的互動激發優勢, 弱勢學生無心向學對同儕或老師的學習教學不良影響, 還有我常掛在口邊的因人而異, 還有因學校而異, 因學習氣氛或誘因而異, 因程度深淺吸收而異.  我們如何在多變的過程或環境作出有效分折, 尤以對數據訊息不足的門外漢家長而言, 結果還不是較佳印證.


囝囝爸:

對一、兩個個案而言,individual differences 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若像曾榮光的研究方法一樣,用兩組成績相若的小學畢業生,一組進中中,一組進英中,然後追蹤七年,比較他們成績的優劣,便可以將你所列舉的「異」減到一個可接受的水平。這便是大數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 的漂亮之處,亦是現代統計學的基石。

我相信,只要有好的研究,這些問題會水落石出的。

Eviepa

Rank: 5Rank: 5


4418
191#
發表於 08-2-28 13:50 |只看該作者
Eviepa:

九十年代中與現一體化社會已變化甚大, 現在已是一個難測未來發展的年代, 但吳校長當年說的話至今情況未變, 因家長選擇未變.  為什麼家長多選擇英中, 我和很多家長都知道, 但教局為維護政策, 多年來假裝不知道.

我祇是一個普通家長, 未有足夠能力回應你對曾教授研究報告的細意分析.  

作為一個家長, 我不會在教育每一階段層面比較, 為兒子鋪出完美之路, 祇向大目標方向而行.  也如我前所說, 我不重視分數名次, 祇重學到即可.  如我認為學到所需, 我不介意同學比我囝囝優勝, 名校程度比他優良, 或中中學科理解比他超越.  所以我曾對你說, 我不知道親友子女的學習細節, 因不想太多比較, 祇留意他們升學就業大概路向.  太多細意比較, 也與求學不是求分數背馳, 也與我意念相反, 造成壓力困擾.

升學和就業一樣, 不是可隨你喜愛選擇而行.  平常心對之, 能順着大目標而行已喜出望外, 先置太多希望條件, 不能時會更多失望, 無為更會有意外驚喜收穫.

我尊重你對囡囡選校的決定, 放棄收生好的學校, 選擇收生較次的學校, 製造你成績好的女兒另一個增值進步空間.  我相信在你信心努力下她學業必會成功.  我不信學習良方, 我信努力拼勁, 你皆有之.  

我選擇英中, 因信英中語境可學好英語, 迎合社會需要.  尤以我這個隨意放任的父親而言, 語境也有利我較被動囝囝.  中學年多來, 自學下已見他成績和雙語日漸進步, 受同學影響更愛讀英語書本, 資訊媒體發達下, 他每日聽寫講讀到的中文不少,  也不令我擔心,  課外音樂體育活動也多, 能平衡發展, 已達成我心中初步目標, 現於願已足, 未來學習或升學發展, 未有多想.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92#
發表於 08-3-3 00:1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91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很喜歡聽人家教仔的成功個案,因為可以從中偷師,學他一招半式。非常高興聽到你兒子的不斷進步,生於這個健康快樂的家庭,囝囝前途一定光明。

在1996年夏天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中,當風帆項目進行到倒數第二場時,李麗珊的積分已遙遙領先。開賽時,她見到所有選手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進發,但審視了環境及風勢後,她覺得所有人都判斷錯誤,走錯了方向。這時,她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跟隨大隊,取得金牌的機會不會小;要麼就是走另一方向,好處是,如果判斷正確,可以馬上摘金,但如果判斷錯誤,金牌掉失的機會便大大增加。最後,珊珊決定不隨大隊,往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衝去,結果一舉為香港創造了零的突破,名流清史。

幾個月後,囡囡瓜瓜落地,和內子約好,小一前,她負責一切,但到小一後我負責最難搞的「康樂及文化」(即玩耍及功課) ,其餘的由她包辦。

從小到大,見過無數教仔個案,發現太多太多的問題,其中主要的為:

1. 體罰
2. 太多責備,太少讚賞。
3. 填鴨:太多功課,太多補充練習,太多補習,太多溫習
4. 太重視短期分數
5. 太不重視中、英文閱讀
6. 太少時間玩耍
7. 英文無疑是非常重要,但對英文有著宗教的崇敬卻是有點過分。

我可沒有你的優良遺存因子,生了個聰明的囝囝。當我在五年多前從內子接過教功課的責任時,囡囡智力平平,拼勁欠奉,而且語言能力及身體協調比一般同齡孩子差很多。面對一個平凡的孩子(甚至比平凡更要差一點點),採用大部分人走的道路,最終多半是只能達中上成績,距離我的理想甚遠:入大學,做個知識分了,英文達標,另有一體一藝。要達成目標,只能另辟蹊徑。

我不像你,走普通人走的道路,只須跟隨大隊,事事平常心便行了。我有當年珊珊的牛脾氣,夠膽對大伙兒說不。由於我走的路和大眾不同,所以精密的計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二次呈分試早已完成,女兒小學成績大局已定,總體成績、英文程度、一體一藝都進展良好,我逆練九陰真經似乎有效,並沒有走火入魔的跡象。

Eviepa

Rank: 5Rank: 5


4418
193#
發表於 08-3-3 13:10 |只看該作者
Eviepa:

難得你對這討論興致不休.  

對得失我不再多比較, 升學就業狀況也不再複敘, 免陷入糾纏.

李麗珊一次決擇可否印證於長期教育, 如是的真覺輕率容易.  如果珊珊將來為子女選校時, 因過份崇敬英語, 跟主流追逐國際校, 或英文中小學, 我們是否也要作為成功人仕引領指標追隨.  還有我想, 是否洋教練有深厚技術知識不重要, 以理解為先, 姍姍如切換了洋藉教練, 祇用母語教練, 多溝通理解下, 必大有所進, 成就更大.

從來我的教育方法祇是一種分享, 其中有得有失, 不是金科玉律, 也與優良遺傳因子或聰明無關.  我也常想教育因人而異. 多年來我在BK絕少向其他家長於個人教育提出意見或方法.  我祇論及教育大方向得失, 以多方面印證.

你似乎以你成功教育方法為金科玉律, 如其他家長奉而行之, 成功可期, 可一步到位, 不必盼求進步.  你也不下一次以你單一學習歷史體驗視為鐵案, 証明母語教育才是正途, 可惠及學子.

有西方學者說 : 「You are entitled to your own opinion, but you're not entitled to your own facts.」

孔子說 :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因孔聖相信因人而異, 因材施教.  你的想法是 : 多人行, 也必以我為師.  因你信你的方法是金科玉律, 放諸四海皆準.  我信各有所求, 各有所想, 方法選擇不一而定.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3-4 12:17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94#
發表於 08-3-3 13:18 |只看該作者
以下是母語教學研究報告兩則有關新聞:-

「中中生的10年無法回頭」
研究母語教學學者 嘆政策對學生不公 2008年3月3日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追蹤研究教學語言政策7年,多年來反對中文中學、英文中學一刀切卻不被接納,但未感失望。不過,他耿耿於懷的是,政策打擊部分中文中學學生自信心,影響的是生命中活生生的10年,他慨嘆「短樁樓可拆過再興建,但學生成長期卻不可返轉頭」。

曾榮光於過去獲近千萬元撥款,花7年時間追蹤研究母語教學政策下100所學校的表現,他的名字於教育界幾乎等同「研究母語教學的學者」,但礙於研究結果一直無法公開,而未能就調查結果暢所欲言。他認同,過去10年教育決策者如履薄冰,教育是影響活生生的生命,若有差池一切也無法追回。不過,他批評部分官員不應以「勝負輸贏」來評定學生,更不要以為自己做的一切都對,政策應盡早改善,否則又有另一個10年、另一批生命交到他們手上。

過去10年是整整一代學生最重要的成長期,曾榮光慨嘆政策對部分學生不公平,例如自信心或者升學、就業的機會,但一切已無法改變。他說﹕「短樁樓可拆過再興建,但政策對學生有不良影響,甚至令他們未來報廢,則永不可回頭。」曾榮光提及親身探訪學校與學生一同吃漢堡包時,聽到牢記至今的一句話,是來自一名中三學生所說﹕「我自己喜歡讀中中,但過去3年來日日被阿媽鬧。」他聽到那句話時感到一陣難過。他亦聽過教師講述,當時中中生應考較淺易的英語會考課程甲,但升讀預科時看到高考英語課程,已一清二楚英語水平無法應付,「已立即打沉晒!」

被指研究方法有問題 曾榮光﹕這是誹謗

對於多年來檢討政策一直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曾榮光自覺研究者的角色是決策者的幕僚,故未感難受。不過,他不甘遭政府官員或其他人批評或抹黑研究方法「很有問題」,他說﹕「我在大學教研究方法,若有官員對外批評研究方法有問題是強烈指摘。」他澄清,政府委託的兩期研究,獲教育局及由政府官員、學者、前線校長組成的專責小組通過,評為滿意才獲得全數資助,再加上有獨立專家學者檢視整份報告,同獲正面回應。他又說﹕「學者最不忿被指研究爛尾,這是誹謗。」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推行教學語言政策時一直開誠布公,在不同階段及渠道匯報進展,並聽取教育界及社會人士的意見。為跟進及優化此項政策,教育局除自行進行研究外,亦委託專上院校學者包括曾榮光教授進行多項研究。而於2005年公布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中,已載述過去有關教學語言的各項研究內容及結果。

明報記者

Rank: 5Rank: 5


4418
195#
發表於 08-3-3 13:21 |只看該作者
月中公布研究結果
「就算再收警告信都要講」 2008年3月3日

【明報專訊】政府多年來撥款近千萬元,委託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追蹤研究母語教學成效,但報告全文一直遭禁止曝光,學界一直支持全面公開報告供公眾討論。曾榮光已完成「教學語言研究三部曲」,立定決心本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公布7年研究結果,聲言「就算再收警告信都要講」。

教育局一直拒絕公開整份報告,亦禁止研究人員公開報告內容。曾榮光指出,撥款的條款列明,報告版權屬教育局擁有,研究人員未經批准不可公布,他多年來一直有遵守。他表示,7年來曾有報章報道研究部分內容,他亦收到警告信。他慨嘆﹕「可惜教育界、社會討論教育語言政策,沒有研究資料可作參考。」現決定於月中全面公開研究結果及個人看法。

津貼中學議會黃詩麗贊同,既然報告已經全部完成,教育局有責任公開整份報告,不論研究報告結果是好是壞,或指出政策有何不當,應由公眾根據研究作判斷。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說﹕「教育局用公帑資助研究,不是用官員的私己錢,版權屬於公眾而非教育局,理應公諸於世,教育局多年來拒絕公開報告,等同扼殺公眾知情權。」

涉千萬公帑 張文光﹕公眾有知情權

曾榮光與多名研究學者,獲前教育署撥款500萬元進行《中學教育語言指引》之評鑑研究,1999年至2002年,追蹤首批接受母語教學的學生在中一至中三的學習表現。第二期再獲前教統局撥款400萬元繼續追蹤該批學生的中四五表現。曾榮光之後再獲研究資助局資助約64萬元,繼續追蹤學生於預科及升讀大學的表現。教學語言研究「三部曲」先後涉及公帑近千萬元。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96#
發表於 08-3-5 01:39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及各位家長:

星期一早上吃早餐時已經看過明報的報導,邊看邊感到莫明其妙。不明之處不在文章之中,而是報紙中所列的「曾榮光部分研究結果重點」。

首先要聲明,我不敢小覷學者的長時間的研究報告,假若沒有合理的懷疑,我會接受其研究結果。另外亦欣賞其敢於公民抗命,發表一項具有重大公眾利益的學術報告。

「曾榮光部分研究結果重點」有幾點我是覺得難以致信的,現舉最費解的一點,和大家研究一下:

* 中中生會考8分兼中英文合格、會考達8分或14分的機會均較英中生低4045%

曾榮光的研究是抽取兩組相近成績的小學畢業生,一組讀英中,另一組讀中中去作追蹤研究的。看一看2007年會考的數字,有70%的考生英文合格。在是項研究中,由於要和英中追齊,中中的那一組在小學畢業時平均成績也必定是band 1,因此,這批學生,英文在會考應有90%以上的合格率*[]。再者,他們應考的時候,英文科是有syllabus A B之分,這批學生中,英語程度較弱的,應有不少會投考較易的syllabus A,較輕鬆地取得預科的入場券。因此,若其他學科的成績和英中生相近,單單只因英文達不到E Grade,則絕不可能會8分或14分的機會均較英中生低4045%」。

要有40-45%的差距,自然就是中中生連其他學科也同樣地大敗給英中生才會出現。但問題是,學科成績,在完成初中時,是中中生遠勝英中生的,為何只用了兩年的時間,英中生會將整個局面扭轉呢?

[按:沒有翻查很多資料去證明,如果小學畢業時是band 1,就算讀中中,到會考時就有90%以上的合格率。不過,就我女兒所報的兩間中文中學裡,first choice 收的主要是band 1生,2007年英文會考合格率為98%second choice在當年收生時,還是較差的學校,主要應是band 2生,2007年英文會考合格率為84.9%。如果這兩間學校不是超級增值學校,則我的推斷是成立的。]

有沒有家長可以解釋這疑團呢?

我翹首以待,希望能夠快一點看這研究。

Eviepa


803
197#
發表於 08-3-5 10:1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514
198#
發表於 08-3-5 10:4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199#
發表於 08-3-5 14:59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3-5 01:39 發表
囝囝爸及各位家長:

星期一早上吃早餐時已經看過明報的報導,邊看邊感到莫明其妙。不明之處不在文章之中,而是報紙中所列的「曾榮光部分研究結果重點」。

首先要聲明,我不敢小覷學者的長時間的研究報告,假若沒有合理的懷 ...



Eviepa:

你帶出這個問題十分好.  我說過曾教授的結果, 和我或其他大部分的家長多年來的想法吻合.  在今次研究結果出來後, 或上次你開的論題英中和中中的選擇討論中, 也可在大部分家長主流傾向看出來, 這都和你看法相反.

當局要學者做一個長期研究報告, 就是由結果反映政策下各方面的得失,  但當局和你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以偏概全.  當局祇會推崇母語學習的好處, 你也祇會著重迷想初中術科成績的大幅超前, 而忽視了母語政策對中中在其他方面更大的負面影響.   曾教授在他的研究中也不時提出問題, 因為對當局政策有損而受阻止發表.  我和一些家長也在英中和中中選擇討論中提出不少中中學習上問題, 你也單一以"學習理解"為重, 對其他問題漠視.

再返回你提出的問題.  你質疑問題是,學科成績,在完成初中時,是中中生遠勝英中生的,為何只用了兩年的時間,英中生會將整個局面扭轉呢?

你用到"遠勝"和"扭轉"的字眼令我容易明白你的質疑想法.  同一小六成績, 如你聲稱, 入了不大部分是 band 1 生學校的學生, 經5年學習後,  絕不可能會「8分或14分的機會均較英中生低40至45%」, 我想強調這是與多全收 band 1 生的英中比較.  反而你仍然深信中中生會在初中時"遠勝", 英中生真的要在高中時"扭轉".  可能你忘記了, 我和不少家長提出過這祇是"增值", 相同程度好學生, 入讀當時 band 2,3,4,5 的, 不一定會"遠勝"讀 band 1 的, 或祇可追近或等同.  你是否漠視能力高的同學互動, 良好學校教學, 信心目標激勵, 各樣帶來提升的更重要影響.  楊振寧博士如不是到美國就學去, 尋求更優良學習環境和西方知識, 是否會得到諾貝爾獎.

恕我直言, 不吐不快, 你常常單一想法, 會不會對你有 band 1能力女兒成為你語文理解迷思下的白老鼠和犧牲品, 阻礙局限她各方面更大的潛力發展.  亦或我和大部分家長對英語祟敬和英中迷思, 使我們子女在學習上成為我們偏見下的犧牲品.  

我對報告不會翹首以待, 因答案早在心中.

Rank: 4


798
200#
發表於 08-3-5 22:09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囝囝爸這段話 正正解說了香港現在英中比中中優勝的最大原因.

家長獨特的教育方法, 在小學階段有機會取得卓越成果, 但我認為在中學階段, 家長的影響力遠遠不及學校和同儕, 相信這是大部份家長追求band one英中的原因!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3-5 14:59 發表

...  你是否漠視能力高的同學互動, 良好學校教學, 信心目標激勵, 各樣帶來提升的更重要影響.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