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97年大學畢業 現任教師:教育商業化 學生應外闖 ...
發新帖
查看: 545|回覆: 1
go

97年大學畢業 現任教師:教育商業化 學生應外闖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6-20 13: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專訊】「現在降聯合王國國旗和香港旗,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主持人在1997年回歸慶典上言畢,藍色米字旗徐徐滑下,五星紅旗隨即緩緩升起。同一時間,數十嬰孩呱呱墮地;日月如梭,嬰兒已成為青年,當中有人遠赴英國讀書;有回歸那年的大學畢業生現已成為學校科主任,作育英才20載,眼見教育制度令不少學生喘不過氣,她呼籲學生有機會應外闖。


1997年6月30日晚上,駐港解放軍車輛在滂沱大雨中從各個口岸駛進香港,英軍與解放軍交接後撤出軍營。「當時看着英國人走,好不捨得,但睡完一覺後,生活好像沒什麼特別。」1997年港大英文系畢業的李凱欣(Irene),畢業後修畢教育文憑便執起教鞭。忙碌適應社會的她,回歸首10年未感生活有太大轉變,卻耿耿於懷畢業證書上的簽名不是末代港督,而是首屆特首;「我是殖民地時期讀書,當然想港督簽名,因港大的畢業禮在12月,那時香港已經回歸,所以由董建華簽署」。


嘆學生好慘 勤奮但機會少


自小立志當教師的她,工作後始發現,教師除了教書,還有大量行政工作,「好難和學生好好傾談」。她說,本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師生難以適應,近年情况更趨嚴重,「有中一生因讀書壓力需要服抗抑鬱藥;以前讀書都辛苦,但沒想過要食藥,當時考完試就玩,或者派卷前一兩日才開始驚」。現在的學生考試甫結束已擔心成績,成績未出已為下一輪考試作準備;或者試後活動就是參加不同類型的興趣班,「現在的社會講求贏在起跑線,結果他們的生命就在追趕不同成就」,Irene慨嘆道。


基層變業主 「已無呢支歌」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好慘。」教了近20年書,Irene說,近年心痛學生的處境,「他們(學生)比我們那一代勤奮,但向上流的機會比我們少,他們承受的壓力和憂慮卻比我們多」。她指出,現在的學生升中便擔憂大學選科,甫進大學就擔心前途,進入職場便憂心表現及前景,「無時無刻活在恐懼裏」。她笑言﹕「以前讀書沒想太多出路,覺得上了大學就是過海神仙。」基層出身的她憑努力,由公屋轉到居屋,現在擁有自己的物業,但她說,現在的青年「已經無呢支歌仔唱。」


批政策有頭無尾害苦師生


雖對本港教育政策感失望,但她甚少對此發表意見。直至2012年反國教科事件,看到學生上街通宵絕食,她不禁反問﹕「為何是這群小朋友為我們的下一代發聲,而不是我們大人去保護他們?」她醒悟香港已改變,不可再沉默。以往甚少參與社會運動的她,佔中、七一等大事都上街表達意見。她慨嘆政府漠視民意,社會氣氛未見改善,「教育政策日新月異,愈變愈狹窄」,認為新制文憑試磨滅學生鬥志,限制他們發展。「以前會考,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可在中三、中五時離校,修讀個人喜歡的科目和專長,但現在要到中六才可另選出路;加上一個公開試定生死,增加師生壓力。」


Irene直指本港負責教育的官員不熟悉教育事業,「無抱負無責任感,政策無遠見,欠持續性,好多事都有頭無尾」。她認為教育是良心事業,生命教育需要長時間,但政府把教育商業化,「想一兩年就有成果,政策反覆無常,結果受苦的是老師和學生」。面對眼前困局,Irene認為未來10年未必太差,也不會有太大改善,建議有能力或有機會向外闖的學生走出去,「至少他們可以在較正常的教育環境健康成長」。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2#
發表於 17-6-20 13:59 |只看該作者
回歸日出世 負笈英國大學生:世界好大 港教育埋沒人才

【明報專訊】五星紅旗在灣仔會展升起時,小嬰兒掙脫母親的身體,來到了特區政府的土壤,多年來與特區政府同成長。惟4年前難抵本港教育制度逼人,他感到無法喘息,故遠赴英國讀書。衝出亞洲,始知「出面的世界好大,快樂可以好簡單」,醒悟人各有長短,讀書不代表一切,最重要是找到個人興趣及目標,慨嘆「香港的教育埋沒好多人才」。


禮賓府慶回歸「只記得好悶」


與特區政府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許善淇,對回歸沒有太大感覺,他只記得10年前獲選中出席禮賓府的回歸10周年派對,「只記得好悶,好多小朋友坐在一起,不可以跑不可以玩,看完跳舞表演後就有官員演說,好悶」,提起往事,善淇只記得沉悶非常,連當日特首曾蔭權有否出現也毫無印象,腦海僅記得「去完有禮物袋,袋內有免費海洋公園門票」。


「望子成龍」是不少父母的心願,成長於小康之家的善淇,獲父母安排入讀名校,家住沙田的他,小學時到九龍塘名校上學,後來感名校的光環太沉重,緊張的學習氣氛令一家深感壓力,故轉校到大圍的私立學校。「頭幾年好開心,功課不多,但換校長後就唔同晒」,他說,新校長欲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要求表現一般的會考生重讀,免公開考試成績影響校譽;功課量亦大增,「每日至少5樣,黑板的功課欄寫到密密麻麻,一星期至少一個測驗」,他每日做功課至凌晨才能睡覺,翌日清晨6時許便起牀上學。父母希望他專心溫習,下旨「未完成功課不可看電視」,但在房間溫習時,他會透過房間的小門隙偷看放在廳中的電視,「太辛苦啦,要看電視輕鬆一下,賣廣告即刻返位做功課」。為免輸在起跑線,他周末也要參加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


通識科「背和抄」 逃學抗議


「我喜歡通識科的概念,後來發現都是背和抄,好似中史,開始唔明點解要讀。」對通識科曾有好感的善淇,發現科目的理念與現實不符,開始對讀書萌生疑惑,適逢反叛期,他曾逃學抗議填鴨式教育。眼見兒子承受沉重讀書壓力,亦不想本港的教育限制了兒子的發展,父母商量後,於2013年把他送往英國讀預科。自喻裙腳仔的他首次離開家人到外國生活,離港前充滿恐懼,惟生活後頓感「世界好大,以前太井底之蛙」。


外國重興趣 嘆港只比較成績


「與不同人接觸後,發現他們的包容度很大,即使文化及意見不同,都可以心平氣和地傾談,不用大聲爭執,或者意見不合就絕交」,獨自在外生活,善淇學懂處世之道,也學會勇於嘗試。「外國重視發掘個人才能,發展個人興趣。」經摸索後,善淇發現其興趣在理科,於2015年入大學時選修了土木工程系,同時亦領悟「人各有長短,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大家不需要追求一樣的成就和成績」。他慨嘆在港時,同學常比較成績,「好似成績就代表一切,身邊好多成績一般的朋友其實好有才華,香港的教育埋沒好多人才」。在外地除了擴闊視野,他的價值觀亦有改變,「以前的心情常與成績扣上關係,好執著分數;現在學會盡力後放鬆點享受生活,有時在樹下睡個午覺都好開心,快樂可以好簡單」。


「出走」英國,呼吸西方氣息,善淇感恩家人的支持,「否則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讀書讀到沒有了自己」。還有兩年便完成學士和碩士課程的他近日回港放暑假;他說,香港未必及外國好,但「港人生活緊張是整個社會的氣氛所致,難分對錯」。他打算日後回港發展,「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這裏,香港是我家」,希望把外國的經歷變為生命的養分,平衡港人繁忙的工作與生活。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