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明報文章】據《明報》8月6日的報道,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提出國民教育的重要,也針對通識科的老師教學選材以及考評提出想法,包括質疑老師「反共」,以及建議通識考試取消測考「現代中國」單元內容。范太也有重申中國歷史的重要,會有助學生更愛國。
這再度令人想起一個問題:其實通識課堂一般如何處理中國議題?
關於通識的4個誤解
就此,筆者偶爾留意到另一些關於通識教學的傳言,脫離了現實狀况,對全港學校師生有誤解。
誤解一:通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中立,任由學生發言立論,支持學生任何觀點。
首先,通識課程文件早有提出,通識教育堅守正面價值,例如通識科重視多角度思考,絕不代表老師任由學生講出負面、不尊重他人的言論。通識科的多角度思考是建基於正面價值範疇內的多角度思考。簡言之,通識老師根本與所有老師一樣,竭力作正面價值的中流砥柱。既是如此,老師怎有可能教唆學生痛恨他人?
接着,通識科設立「現代中國」單元的原意,正好就是在正面價值框架內建立學生的國家觀念。舉例,老師必定會在「現代中國」當中教授國家的崛起與成就,同樣老師也會提及國家面對的問題與挑戰,當中所涉及的正是國情教育,加強學生國家觀念。
誤解二:通識科沒有官方審定教材,所以老師有機會採用一些負面價值教材,如鼓吹暴力的教材。
教材選取,那不止是通識科的問題。事實上,任何科目老師也會在不同途徑選取合適的額外教材教學,沒有可能在現今世代只用教科書依書直說。
就通識科而言,雖然官方沒有審書機制,但多年來不同機構已出版不少內容豐富的教材。事實上,只要在網上搜尋求證,很易找到教育局、出版社、報章或非政府組織的教材。這些教材全都堅守正面價值,亦歡迎坊間提出意見改善。
至於一些所謂「負面」新聞,老師沒有可能裝聾扮啞,對討論熾熱的時事議題視而不見。而現實是,通識老師反而會藉此機會教授正確概念。例如老師見到前特首梁振英在立法會高舉《香港民族論》講話,介紹港獨議題,若然學生很想了解,老師沒有可能不進一步解釋前特首觀點。事實上,老師反而可藉此機會講授《基本法》,讓學生知道基本法條文提及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並解釋港獨爭議因由,免得學生看了電視畫面,以為前特首正推廣好書,成為當時因前特首高調介紹港獨書本而學習港獨思想的一分子。
誤解三:部分通識老師有政治立場,會乘機迫使學生依循其見解。
擁有政治立場的老師必定存在。不過以香港現况,任何科目老師包括通識老師面對今天有主見的學生,沒有可能在現實情景中迫使學生順從其政治見解。
就通識老師而言,他們反而因為通識科原因,必須為社會出現的偏鋒思想解畫,並多角度提出其他可行的解決途徑。所以,擁有政治立場的通識老師反而須讓學生在課堂明白更廣闊的政治光譜,不要成為偏執一方人士。這是通識科的正面多角度精神,也是老師一直以來的堅持。
誤解四:只要改革通識科,再加強中國歷史科角色,學生將會更愛國。
舉例,近年引起關注的考試題目不止有通識科。大家對中文科口試、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科的敏感考題也有很多關注。事實上,從來未有一題通識科考題被喻為是「反共題」;即使有,是否代表只要通識不考試,青少年就見不到有可能反共的題目?而中國歷史科考試問及文化大革命、世界歷史科教授六四事件,豈不更直接反共?那麼可如何處理?
事實上,現時很多緊張年輕人是否愛國的人士,常認為中國歷史教育是「愛國神仙棒」;但他們可能未有想到,他們自己不一定對中國歷史有很深認知,進而愛國,故此難以成為榜樣。而且,提及「反共」教材,「蘊藏量」最高的科目,反倒可能是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科。
期望各界不要判錯症落錯藥
年輕人不夠愛國,沒有可能簡單地以一個科目來解釋,這是一個複雜議題,就此筆者未有篇幅在這篇文章討論。不過,總括而言,期望各界不要判錯症落錯藥,將矛頭指向通識科,以為改革通識科將解決問題。
作者是資深通識教師
[許承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