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多關注少煽動 阻學生自殺潮(葉兆輝、成鈺琳) ...
發新帖
查看: 469|回覆: 0
go

多關注少煽動 阻學生自殺潮(葉兆輝、成鈺琳)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10-24 13: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青少年處於人生成長敏感階段,面對不少生活轉變、學習和朋友的適應等,易受外在事物因素影響情緒。


根據最新的世界自殺報告,全球的自殺人數在過往10年已由每年100萬人減至80萬,但青少年的自殺情況則有上升的趨勢。


香港的自殺情況也十分類似,整體自殺率由2003年每10萬人18.8至2016年估算的12.6。但青少年(15至24歲)的自殺率由2005年每10萬人7.1上升至2016年估算的每10萬人8.9。


教育制度待改善 更要正面思維


青少年處於人生成長敏感階段,面對不少的生活轉變,學習和朋友的適應,父母的離異,易受外在事物因素影響,情緒的不穩定易波動或導致一時衝動的行為。許多研究亦證實過度聳動及煽情的報道可引致傳染效應。青年比較易受他人的情緒影響,有自殺意念和傾向的青年對周遭環境更加敏感。


另外,學生以成人為榜樣,更加易受周遭和身邊人士的情緒起伏帶動。因此,在處理學生自殺問題時應謹慎處理,高度關注之餘不宜用過度煽情的手法,更不好將學生自殺成為政治議題,避免製造恐慌,增添負面情緒,產生反效果。一些簡單的論述,只會令社會對自殺問題產生片面的認識,忽略整體的處理。


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問題固然重要,然而,當下青少年更需要的是一個正面思考的解決方法以及更多有關預防自殺的信息。香港政府對學生自殺問題亦非坐視不理,已不斷落實防止學生自殺報告的建議,增添學校資源推廣提倡青少年精神健康活動,透過基金資助相關研究,希望以實證為本,歸納原因,找出解決方法。


建立自殺預警 提升抗逆能力


根據研究以及香港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的最新報告,大部分自殺死亡的學童曾顯露自殺警號,包括留下字條、情緒化、激烈行為、口頭表示威脅會自殺、企圖自殺或在社交媒體發表異於平日的帖文。本中心現正建立檢察及預警系統,提升社會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關注,強調各界需要提高警惕留意自殺警號以便及早預防。


中心更設立《WeCare與你同行》專頁,編輯整理了青少年自殺風險因素,預警信號,如何與青少年傾談的技巧等,為不同界別的人士提供具體的跟進建議。中心和其他關心學童自殺的團體積極地全方位的介入和做好預防的工作。亦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學生正面態度和價值觀,更不時舉辦不同活動鼓勵青少年參與,提供一個途徑讓青少年表達對自殺議題的想法。


穩定的情緒以及正面有效解決問題的技巧有助於提升個人的抗逆能力,因此懇請社會媒體在關注學生自殺問題時可以謹記以上保護因素,避免煽動情緒,更多凸顯預防自殺的內容。


有學童因自殺死亡,牽連的不僅是家人親屬還有學校師生,牽涉的不僅是一條人命。自殺的背後有許多複雜的原因,身為局外人,不便揣測及置於評論甚至下定論,更毋須再煽動情緒,毫無幫助之餘,只會對死者家屬師友造成更大傷害。較早前,香港同日內發生兩宗學生自殺個案,再有民間組織及家長促請政府召開關注青少年自殺高峰會,不滿政府一再忽視學生自殺問題而感憤怒;亦有政府官員擔心太高調處理青少年自殺問題或產生反效果。高度關注學生自殺問題是需要,低調冷靜處理並非冷漠,正因為當中牽涉的因素互為影響,所以必須謹慎對待。


防自殺蔓延 家校傳媒有責


預防自殺不僅是學校家長的責任,也不僅是傳媒政府的責任,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畢竟要防止自殺,首先從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開始,多注意自己的言辭,多關心身邊的人,本着同理心,提高警惕,你我都可以出一分力。守護生命,是我們的承擔,也是我們的使命。期望各界傳媒同仁繼續通力合作,給予年輕人愛與關懷,擁抱希望,積極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活出燦爛的人生。




撰文:葉兆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人口健康)、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成鈺琳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項目主任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