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明報文章】大學排名的風波,相信好快又會平息。未來一年,本地大學的重中之重,在於競逐來年開始討論的研究評審工作,為未來4年的資助撥款做工夫,而非只是拼排名。
首先,要釐清一個誤解。大學排名其實與教資會的撥款工作沒有直接的關係。本地大學的資助撥款,不是直接與排名掛鈎,亦不會因為大學在兩個民間機構的大學排名高低而有所增減。當然,民間機構的國際排名準則,研究成果是其中之一,而一所大學研究成果又多又好,排名自然高,其在教資會的研究評審方面自然又會取得較好成績,但教資會的評審工作,研究成果只是其中之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果大學的撥款與世界排名掛鈎的話,倒不如各國政府的大學教育經費,交由兩所民間機構負責罷了。
為何大學給外界「緊張國際排名」感覺?
然而,外界會有疑問:既然排名與撥款沒有直接的因果,為何一些大學給外界感覺,是十分緊張國際排名呢?簡單而言(本文不是學術討論),有幾個因素:
其一,管理主義的需要。二戰之後,嬰兒潮及資本全球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於是1960、1970年代大學發展處於高峰。但是,1980年代後,西方國家人口發展放慢,加上大學教育經費的通脹增長,一直高過經濟增長,不少政府之財政頓感吃力。過往20多年,不少政府都問,如何確保大學經費用得其所呢?於是,一些西方國家,發展出一大套量化指標,來評核大學表現,製造一個內部市場,刺激大學之間的競爭,懲罰表現不佳的大學,「攆走」沒有表現的老師。
其二,政府「問責」的需要。大學是一個千幾年發展出來的體制。表面上是一個好現代化的體制,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體制,同時也存在一些「中世紀」以來的遺風,例如師徒制的博士研修制度。一個老師的「表現」好壞、其研究有沒有價值,不可能像私人機構般,以過往一年的表現作為唯一標準。香港「電王」許樹源教授重點研發的無線充電技術,現在已是手提電話的時髦裝置。但100多年前,當時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的有關理論,大部人覺得不可思議。問題是,知識可以永恆,由無人理解到開花結果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政府呢?4年一屆或5年一屆,改朝換代是正常。政府無法滿足教育通脹,但又不敢向公眾明言削減教育經費,那麼又如何就愈來愈高昂的教學經費,向納稅人交代呢?於是,有些政府官員覺得,一個最快捷又最容易讓市民理解的方法,就是用世界排名,作為一個公眾論述,以衡量大學表現指標,然後就以衡工量值為名,標籤小部分大學「養懶人」,削減排名低的大學經費,製造大學之間的競爭、大學老師與社會人士的對立。這些政治操作,當然削弱大學的發展方向,犧牲了大學對知識的貢獻,卻展示了政府財政管理積極有為的決心,贏取了社會掌聲。
其三,社會需要排名。在大學的世界排名還未成為部分政府官員用作評核大學表現好壞表現前,「美帝」一些民間機構的大學排名工具書,素來是家長選擇大學的參考。但當連政府官員都用世界排名來衡量大學表現之時,社會更趨向以世界排名來審視大學表現,家長亦以世界排名來決定子女選擇學校的準則。這個單一化的指標,當然漏洞處處,但是,大學排名之論述,官員易掌握,家長又喜歡,大學又有何良方,抵擋社會潮流,擺脫世界排名戰的魔咒呢?
排名戰已不止是大學管理問題
大學世界排名之戰,牽動官員利益、政府行政需要、家長的信心,已經不止是大學管理的問題,亦非大學老師振臂一呼就可以處理。除非政府以至民間社會願意摒棄以大學世界排名來炫耀政績、衡工量值或揀選學校,否則各納稅人就要期望,當大家想母校在外國威威,想子女在某大學畢業後有光環,就要接受大學需要動用一定資源,花在排名遊戲,以及負責排名的兩間民間機構身上,而且只會有多無少。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已提到,要進一步推動「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大學教育建設,卯足資源予某些大學打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衝擊世界排名,當全世界政府都在搶位,大學排名之戰况只會更趨激烈,香港能獨善其身嗎?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