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明報文章】經常被指守舊死板、無活力的香港教育制度,除了欠缺啟發性創意思維教學元素之外,在倫理道德培養方面,也普遍被學界所忽略。從昔日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觀,至今倡議「全人發展」理念,重點方向是為着學生整體的潛能發展和品德培育。可惜,現行教育政策依舊傾斜學術能力評審機制,學校唯有在實際教學運作上,也側重於增強學生的學術表現,對於學生的個人品格和公民意識培養,只作例行公事而已。近年,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力谷創科產業發展,更積極推廣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務求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科研基礎,然而在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未見有什麼太大推手。在家庭構建方面,香港從1980年代起,典型夫婦只生育一至兩名小孩,對孩子一般都是寵愛有加,事事安排妥當,遇困時排難解紛,由此孩子慢慢地養成了獨斷獨行、飛揚跋扈的不良品格,更談不上有什麼倫理道德的修養。這樣背景成長的青少年,會對香港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近期社會出現不同形式的青年不理性抗爭行為,例如球賽播放國歌時發出噓聲及作出不文手勢舉動、大專生肆意在校內展示港獨標語宣傳物、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公然辱華和粗劣謾罵行為、在大學張貼惡毒標語事件、中學學生會主席於開學禮致辭時發表「學習做一個不夠體面的人」極偏激言論等等。以上事件確實反映出一小撮年輕人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就是有效說明這批青年完全缺乏倫理及道德教育,情操極為低俗,欠缺自我制約能力和基本社交禮儀,做出違反社會常態的行為。
需全面檢討教育政策 嘗試引入儒家學說
古語有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社會共同體當中的每一個人,既可享有賦予的權利,亦會受到群體內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一些道德觀念也會在法律框架上體現,促使社會能夠和諧平穩地運作。以《國歌法》在香港進行本地立法為例,立法為了規範化保護國家主體尊嚴之條文,但按照常理人們都根本不會做出任何涉及羞辱一個國家主體的行為,何况是自己國家呢?正如美式足球員於賽前奏國歌和升國旗時,以武士單膝下跪的抗議方式,表達不滿總統特朗普對種族歧視問題的態度,行動既可保持對自己國家尊重,亦可有效顯現個人不滿訴求。
香港回歸20年,當中經歷不少社會抗爭活動,不計其數的年輕人參與,對其國民身分認同的不理性抗拒,這份反叛情緒關連於失衡已久的教育體制,遺忘了倫理及道德培育的重要性。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提升香港潛在競爭力的同時,亦需要全面檢討及改革現行的教育政策,並嘗試透過通識科或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引入儒家學說,藉此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從而減低在未來青年們作出有違常理的激烈抗爭行為。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張國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