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7 小時
- 最後登錄
- 13-6-17
- 國民生產力
- 321
- 附加生產力
- 2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0-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736
- 主題
- 281
- 精華
- 0
- 積分
- 1077
- UID
- 160248
 
|
(9月29日經濟日報張嘉雯《漂流教室》專欄)
車廂裏,一名穿小背心及短裙的少女,利用免提電話跟友人說話。
「班細路都無心機上堂,甚至有人訓覺」
她原來是一位老師,但老師很少會像她這樣高聲地在公眾場所內談論學生,只有那些初出茅蘆的新老師,才會不能自制,愈說愈興奮,讓旁人都知道他們是個怎樣的老師,他們的學生是怎樣的。
看她的年紀,不像是初出茅蘆的老師;看她的衣著,更不像老師,但她明明是個會當眾說學生不是的老師。再聽下去,原來只是個補習老師。
「放學後嚟補習,但又唔聽我講嘢,無㗎,咪俾功課答案佢抄...」
「老細叫我唔使咁上心,教佢哋做好晒功課回家唔使佢阿媽煩就得㗎啦!」
她自豪地讓別人知道她是一個「老師」,卻批評學生之時又批評家長,女兒縐起眉頭問我:「跟這樣的老師補習有甚麼用?」
補習有用嗎?坊間的補習社很多,提供的服務大多如那少女所說般,幫助小朋友做好功課最重要,這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為令孩子完成功課而送孩子到補習社的家長,不妨先好好想一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