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85 小時
- 最後登錄
- 12-11-29
- 國民生產力
- 34
- 附加生產力
- 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7-17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46
- 主題
- 27
- 精華
- 0
- 積分
- 184
- UID
- 148061
|
2007-11-29【大公報訊】記者呂少群報道:直資學校成為母語教學政策下的避風港。近幾年興辦或轉制的三十多間直資學校,超過三分二是英文中學。學界人士直指這是中中、英中二分法政策的怪胎,製造英中高人一等的標籤效應,直資學校遂競相標榜英文教學以至比拼設施,保良局顏寶鈴書院、培僑書院和林大輝中學都斥數千萬增建或籌劃泳館。 推行十年的母語教學政策又面臨存廢之爭。事緣六年一檢的中中、英中「轉車制」將在後年(○九年)落實,全港學生銳減幾萬人,令不少英中憂慮收不足八成半有能力接受英語授課的中一生,而須下車轉為中中,對享負英中盛譽十年的學校猶如宣告「死刑」。近期津貼中學議會和英中聯會都要求放寬轉車機制,避免造成「大震盪」。 後年檢討中中英中轉制 另一方面,前教統局(如今改名教育局)對營辦直資學校大開綠燈,其最大的優勢是教學語言自由度和全港收生靈活度。自二千年起成立的廿餘間直資中學,僅中華基金中學、將軍澳香島中學、匯知中學等七校是中中,將軍澳的真道書院、優才書院、沙田的培僑書院、林大輝中學和浸會大學附屬王錦輝中小學和港島的港大同學會書院等都是英中。 教學語言及收生自由 由津校轉制為直資的中學,更說明英中的魔力。自○三年聖保羅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率先轉制後,四年來共有十間津校轉直資,僅天水圍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是中中,區內去年開辦的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也是英中。 對此英中橫掃直資學校的情況,學界人士坦承是回應家長訴求,二是教育局政策使然,「官方特許一百一十二間英中的母語教學政策,造成這批中學高人一等的社會效應,又稱有關學生可以用英文更可用中文來學習,然後又允許直資學校有此靈活度。」他補充,直資中學並非獨沽一味突出英語教學,事實是兼重中文教學,提出雙語學習,例如用普通話教中文,重視中國文化傳統,例如聖保祿學校和王錦輝中小學都設有中醫教育場地等等。 教局:會調整上落車制 教育局發言人早前稱,明白「上落車」機制會為學校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局方會加以調整,「在執行政策時必須要有機制及有秩序,令學校平穩發展。」同時會設法糾正社會對目前所謂「英中」、「中中」標籤的觀感。 另一方面,在全港官津中學未開招明年九月的中一生時,超過四十間直資中學連續多年獲准提早在十一月起自行招收中一生,更可自訂截止期,例如德望學校為十二月三日,而保良局顏寶鈴書院則在明年一月。 本報記者統計顯示,全港有十三間直資中學設有或正籌建泳池(池館),但學費竟是差天共地,同樣有泳池等不一般的體育設施,入讀港島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每年要付五萬元,聖保羅男女中學要收四萬八千元,拔萃女書院為二萬五千元,但觀塘的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月華)則是零學費。觀塘福建中學的泳館正在施工,林大輝中學和顏寶鈴書院的泳館將在後年落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