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通識考生概念弱 自由法治分不清
發新帖
查看: 317|回覆: 0
go

通識考生概念弱 自由法治分不清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320
1#
發表於 14-11-6 07: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通識考生概念弱 自由法治分不清
提大黃鴨 卻無聯繫集體回憶
2014/11/6
(晴報)



        考評局公布部分文憑試科目考試報告撮要,通識科報告指學生對「言論自由」、「自由」、「治安/法治」等核心價值概念薄弱,部分考生只將法治詮釋為遵守法律。而有關市民觀看橡皮鴨題目,考生被指未能聯繫集體回憶。


        考評局昨日公布今年文憑試部分科目的考試報告撮要,除中文及英文科,亦包括應考時題目被指政治化的通識科。


        其中卷一第一題,要求考生按提供的市民參與遊行示威活動資料,分析港府面對的管治困難;撮要引述報告指出,不少考生只按提供照片抄錄橫額文字,作表面化說明,未能正確指出港府面對的管治困難。


誤將法治等同執行法例


        考生對言論自由、示威自由、集會自由、法治、公眾秩序和公眾安全等概念的掌握較薄弱;考生能指出「自由」和「治安/法治」兩個出現矛盾的核心價值,卻誤以為「治安/法治」等同於執行法例;甚至只是把法治的意思,詮釋為遵守法律。報告認為,考生須擴闊及加強認識法治的重要性和功能。


        同樣帶有政治色彩的亦包括卷二的第一題,要求考生論證,是否同意中國要增強國力,政治穩定比經濟發展更重要。報告指,考生普遍未能掌握題目關鍵詞語如「增強國力」,而在論述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時,亦未能以實際例子協助解說;同時對「政治穩定」一詞的理解不足,多覆述資料中的貪污和社會問題。


涉政治議題為學生弱項


        資深通識科老師方景樂指,學生處理涉及社會政治、法治的議題表現向來較弱,要學生明白相關的概念,如政改、雙普選、遊行等,所反映核心價值「要求相對高」;主要因為長久以來,本港政治在生活及社會的氣氛較薄弱,舉例如立法會選舉亦要十八歲以上才可登記為選民,考生難親身理解或投入,而「面對社會的爭議,要追得好貼,才可確實有充分理解!」而有關題目獲報告評級為「考生整體表現一般」。


學生被批 僅簡單歸納現象


        通識科內唯一被評為「考生整體表現欠佳」的,是有關市民觀看橡皮鴨與集體回憶及社會凝聚力的關係;報告指,考生只把原因及現象作簡單歸納,未有將原因概念化,如寫出橡皮鴨為港人童年時洗澡玩具,卻無聯繫集體回憶。


        方景樂指出,題目涉及通識科中身份認同及社會環境的課題;然而,對學生或因「代溝」,「未必會在童年玩橡皮鴨」,而難以作答,因而難以寫出勾起回想共同擁有的社會回憶、產生「共鳴」、「迎合感」。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