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8-29
- 國民生產力
- 1
- 附加生產力
- 241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1-5-30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832
- 主題
- 2
- 精華
- 0
- 積分
- 3250
- UID
- 752094
 
|
本帖最後由 ok_ko 於 24-10-13 14:39 編輯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4-10-11 12:07 
關於呢點,我有個獨特嘅睇法。之前喺第啲帖分享過,而家盡量簡單解釋一下。(先講明係我個人睇法,冇咩科 ...
本來打算做返cd rom, 但係見你提出呢個論點, 又想講返句.
我個細路出世前, 我攞起本卡爾威特的教育, 論點同你講嘅差唔多. 一個普通智力嘅小孩, 自小受到恰當嘅教育, 長大了智力可以高於本來比他聰明的人.
後來培養自己的小孩時, 我要被迫跟著小孩一起成長, 除了認同上面的說法外, 亦有其他感悟.
姑且用多元智能來做分類, 我會認為有些類別是有天花板的, 而另外有一些無論你點學習, 有機會到你死時都去唔到天花板. 這些類別歸納於硬性能力和軟性(技巧)能力. 要完成一件事或者做好一個專業, 都要不同的硬性和軟性能力.
作為父母, 我(不是我們)希望讓孩子在成長時能盡量掌握好各方面的能力. 以便將來能選擇一個正確方向在社會發展.
但人的生命有限. 我們絕對不可能把所有能力發揮好, 從而要作出選擇. 這門功課不比學習容易. 選對科目, 選對專業, 選對職業, 選對對象都對小孩將來影響深遠. 人的一生可能只要做對(但什麼是對的標準)了幾個重大的選擇, 大概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的小孩約在十歲左右有一些偏科. 其實這正常不過, 小孩喜歡的自然會花多一點精力. 不過我建議佢在這年紀要全面一點學習. 當然我看到有一些父母發現小孩在某一方面有較突出的表現時, 反而選擇讓小孩更突出. 這沒有對錯, 只是個人不同的選擇. 到了初中, 佢在另一方面又偏向突出. 這時佢決定長大後在這方面發展. 我還是建議佢先做好平衡管理, 到高中後再作檢討. 現在佢大學了. 所修讀的與初中時希望的方向(並我以為的方向)風馬牛不相及.
都係純粹分享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