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6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18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25-9-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5
- 主題
- 1
- 精華
- 0
- 積分
- 23
- UID
- 3584678

|
香港聾哑學生的學業支援:挑戰、策略與政策建議
摘要
在香港這個多元社會中,聾哑學生在教育體系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溝通障礙、資源不足與社會融合困難。本文結合本地政策、教育實踐與社會服務機構的資料,探討如何有效支援聾哑學生的學業發展,並提出具體的制度與技術建議,以促進教育共融與公平。
一、引言
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推動「融合教育」,但聾哑學生作為特殊教育需要(SEN)群體之一,在主流教育環境中仍面臨明顯困難。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數據,香港聽障人士約有47,900人,其中不少為學齡兒童。如何在現有教育制度下提供有效支援,成為教育界與社會政策的重要議題。
二、學業挑戰分析
1. 溝通障礙
聾哑學生在主流學校中常因缺乏手語翻譯或視覺輔助教學而難以理解課堂內容。雖然教育局允許學校使用「學習支援津貼」聘請懂手語的教學助理或外購翻譯服務,但實際執行仍受限於資源分配與師資培訓。
2. 教材與教學方式不適配
現行教材多以聽覺為主,缺乏手語版本或視覺化內容。部分聾人學校雖設有「手語教學資源中心」與「手語視像字典」,但主流學校未必能有效整合此類資源。
3. 社會融合困難
聾哑學生在校園中易感孤立,缺乏與健聽同儕的互動機會,影響其自信心與學習動力。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指出,家庭與學校間的溝通模式亦影響學生的情感發展與學業表現。
三、支援策略與實踐
1. 強化手語翻譯服務
政府應建立手語翻譯員認證制度,提升服務質素與可及性。目前雖有《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作為自願登記平台,但缺乏統一標準與持續培訓機制。
2. 推動視覺化教學
鼓勵學校採用圖像、動畫與字幕輔助教學,並開發手語版教材。教育局可資助開發跨校共享的手語教學平台,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3. 建立融合文化
推動「手語共融日」等校園活動,促進健聽與聾哑學生的交流。教師應接受基本手語訓練,並在課堂中鼓勵多元溝通方式。
4. 心理與家庭支援
提供專業心理輔導服務,並設立能以手語溝通的心理學家或社工崗位。政府應資助社福機構如聾福會與CODA2,擴展家庭輔導與情緒支援服務。
四、政策建議
制度化手語翻譯資源:將手語翻譯納入教育局常規資源配置,避免依賴學校自行申請。
提升師資培訓:設立專門的聾哑教育師資培訓課程,並納入教師專業發展計劃。
擴大資助範圍:教資會已撥款6,750萬港元支援大學SEN學生,建議中小學層面亦設立專項資助,支援聾哑學生的學習與心理需求。
跨部門協作: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與醫管局應建立協作機制,整合教育、醫療與社會服務資源,形成全面支援網絡。
五、結論
聾哑學生的學業支援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公平與人權保障的體現。香港擁有成熟的教育制度與多元社會資源,只要政策得當、執行有力,完全有能力為聾哑學生打造一個無障礙、可持續的學習環境。未來的教育改革,應以「共融」為核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知識的道路上自由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