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方法。
樓主: goodboy1
go

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方法。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327
21#
發表於 14-3-28 16:37 |只看該作者

回覆:ChiChiPaPa 的帖子

你講到重点,多謝。



Rank: 8Rank: 8


19727
22#
發表於 14-3-28 16:39 |只看該作者

回覆:Charlotte_mom 的帖子

大部分直資都不會主動out學生。和官津不同,每少一名學生,學校收入都會減少,而老師還要繼續出糧。

相反,大部分直資都面對壓力,要開辦IB或其它海外課程,以留住學生不在高年級時流失。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王國會長


8780
23#
發表於 14-3-28 17:42 |只看該作者
goodboy1 發表於 14-3-28 10:46
從EK家長討論中, 開始明白到點解越來越多傳統官/津學校轉做直資, 正如校長聯署要求教育局減派一樣, 都是以 ...
沒必要神化直資學校, 直資只是將教育市場化,  也只有少數神級直資校有絛件去吸納全港精英入讀,  而直資校也是接受政府資助.

Rank: 8Rank: 8


19727
24#
發表於 14-3-28 18:1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方法。

神校轉直資,自由收生。收生數字也反映那些是較強的小學。




4531
25#
發表於 14-3-28 20:5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42
26#
發表於 14-3-28 21:27 |只看該作者
goodboy1 發表於 14-3-28 10:46
近年, 轉做直資學校越來越多, 家長選擇心儀官/津中學的機會則越來越少。 有家長曾批評部分官/津不思進取, DSE成績每況

愈下, 甚至欠缺光明磊落的X示方法。  以官校QE為例子,曾是全港中學top 5, 高考成績更勝男拔 。可惜, 現在只能退居B1

之列, 不是學校本身的教學問題, 原因卻顯然已見的 。 ...
上年兩校文憑試表現相差不遠

2013部份著名中學文憑試表現


7105
27#
發表於 14-3-29 00:05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3616
28#
發表於 14-3-29 01:0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方法。

開課後女兒學校請咗d中學負責人來講talk.有三寶,直資。某三寶中學有校長講她們學生為香港top20%.跟住d直資校長就個個係到單打他。又話人校舍舊,資源小,壓力大,校園生活吾開心。有間仲誇張拍埋片訪問讀緊的家長,大讚自己冇揀錯學校。(當然吾係神級嗰d)完全成個sales 佬咁,所以我一間都吾同亞女報。



Rank: 5Rank: 5


1415
29#
發表於 14-3-29 06:55 |只看該作者

回覆:simonkawah 的帖子

我相信津貼中學一定不喜歡直資學校,原因大家都知道,如早收生,收了大部份band1,2頭的學生。直資要收到肯比錢的學生家長報名,便要出盡法寶。在家長角度來看,大家各有所好,有些認為直資資源多,而大部份都是英語教學 (這也是大學用的主要語言),子女亦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發展及活動,不用等最後一次呈分試,令家長子女關系緊張,太大壓力。但有些家長認為子女應享有12年免費教育。大家各取所好,比大家多個選擇而已。

其實直資的出現我也不太清楚, 但直資校的收生可以更自主,吸納一班有質素(可包括成績,才藝,操行),潛力的學生。直資收費亦有平有貴。這也是學生家長的選擇。沒有絕對錯與非。大家各取所好而已。
其實分band的制度,我個人認為已不合時宜,為何要勉強將子女分級,他們不是商業產品,但我們生活在香港也要令子女承受被分band的過程。但即使現在是band2,3也未必是永遠的,上到中學的學習模式完全不同。
家長子女在被動的社會中唯一能採取主動的便是可以報直資,其實選校分析,家長要付出很多時間心力眼力腦力。為自己愛的子女付出,很多父母都願意。父母生下孩子便有責任教養他們。

當然,如果子女成績斐然亦不愁優質的津中收讀,但又有幾多個真是成績最頂級的呢?有些小學第1及第10名就只可能在某科中,英或數學差1分,但全級已差10名,第9名和第10名只差0.01分。如果子女考30,40名,某科成績只差3,4分便成為band2了。難道這幾分便要將自女定band,這說得過去嗎?

以上是個人感受而已,不是針對任何EK朋友。




點評

sai1031  同意!  發表於 14-4-7 10:42
Jackieson  fair comment, 中肯持平  發表於 14-3-31 12:21

Rank: 8Rank: 8


19727
30#
發表於 14-3-29 07:47 |只看該作者
goodboy1 發表於 14-3-29 00:05
thks ! 由於表內每間學校所公佈的資料並不统一,所以只能粗略地以三大入U率作比較。
top 10 成功率约有50% ...
神校學生的目標層次可能不同,有些是全球知名大學,而不是本地三大,而且他們的IB入U率是百分百。由於有IB和HKDSE,說DBS跌至30位,這並非是完整的資訊。

點評

elbar  看看 SPCC dse 表現就知咩叫 真金不怕紅爐火   發表於 14-3-29 09:43
ANChan59  Fair comment. The table is misleading, even Big 3 may including AD and or HD.  發表於 14-3-29 09:24

Rank: 8Rank: 8


19727
31#
發表於 14-3-29 08:15 |只看該作者
simonkawah 發表於 14-3-29 01:03
開課後女兒學校請咗d中學負責人來講talk.有三寶,直資。某三寶中學有校長講她們學生為香港top20%.跟住d直資 ...
直資要面向市場。直資收生不足,學校就難以維持。教職員沒有鐵飯碗,學校對校長的要求和官津不同。因此,有些直資校長給人感覺像sales推銷自己學校,這並不奇怪。
當要面向市場,大學也一樣。我聽了不少大學入學講座,有些大學學系,也拿別家大學來直接比較,也不斷在說各樣的排名,感覺也很hard sale。


7105
32#
發表於 14-3-29 09:3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7105
33#
發表於 14-3-29 09:4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9305
34#
發表於 14-3-29 09:56 |只看該作者
goodboy1 發表於 14-3-29 09:31
教育局没有統一公佈各校DSE成績,所以只能以最粗鄙的方法去比較,不可作準 ! ...

不是「粗鄙」,「粗略」較合適!

***

不關Elbar事,他已經做到最好。我一早放棄作比較表,就是知道蘋果比橙會誤導普通家長,一般家長跟本不瞭解數字背後的原因及局限性。


我相信幾年後會有改善,可比性會提高,家長亦更了解所謂JUPAS的數據!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9305
35#
發表於 14-3-29 10:0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Classroom 的帖子

直接資助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直接資助計劃Direct Subsidy Scheme),簡稱直資,是一個在1991年開始推行的香港教育資助計劃,也是香港政府公共政策之一。計劃目標是以促進優質的私立學校發展,為鼓勵學生提供教育水平的非官立中學及資助學校以外的更多選擇。教學以開放式為主,以提高私立學校的教育素質,直資學校有相對高的自主權,可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接近私立學校。但可得到政府只能幫助直資學校按合資格學生人數提供的資助[1]。受此計劃資助的學校稱為直資學校


歷史

1970年代,香港政府推行的九年強迫教育要大量學位,當時的官立及資助學額不足以應付突然而來的龐大需求,政府決定向私立學校「買位」,暫時解決問題。由於買位政策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政府在這段期間亦以各種方式(例如新建學校)不斷擴充公立學位,同時減少從私校買位。在整體學校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加上買位數量不斷減少,令私校營運更困難,引起私校的不滿[2]。另一方面,一直未能加入統一派位機制及資助計劃的「愛國學校」的聲音亦日漸強烈[2],最後教育統籌委員會1988年因應各種需求,在《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發表了直接資助計劃的建議,主要針對以上問題,以及利用私校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


最初期的直資計劃由1991年9月起在中學推行,成功加入的學校可以收取學費並同時獲得政府對每名學生的資助,限制是學費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三分之二,否則不會獲得資助。當時只有五所「愛國學校」、五所國際學校,以及恆生商學院提交申請。恆生商學院及另外一所國際學校並未獲教育署批准加入[2]。由於初期計劃未能吸引資助學校參加,教育署多次修改直資計劃的條款。至1998年,《中學教學語言指引》硬性規定學生英語能力未能達標的學校,不能繼續以英語授課;直資計劃則作出特別優待,直資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教學語言而無須向當局證明語言能力,同時容許直資學校加入統一派位機制。不過,儘管政府推出各項優待措施,依然沒有受資助學校的青睞。


2001年,政府再修訂直資計劃的條款,容許直資學校大幅增加學費,學費限制更改為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二又三分之一倍。計劃同時擴展至香港小學[1]買位計劃亦於2001年年底取消。新修訂計劃出台後的第一個新學年,隨即有三所資助中學及兩所資助小學轉為直資[2]。此後,加入直資計劃的學校數量不斷增加。政府後來提出的「一條龍」辦學模式,規定「結龍」的中小學必須使用相同資助模式[註 1],亦令部份學校轉為直資。在2006年,香港共有64所直資學校,提供的中小學學額佔全港總數大約6%[3]2011年9月增至74所[1]


2.
^
2.0
2.1
2.2
2.3
曾榮光. 新精英主義與新直接資助計劃:對侵蝕香港特區教育資本的批判.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2002.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4632
36#
發表於 14-3-29 10:35 |只看該作者

引用:我相信津貼中學一定不喜歡直資學校,原因大

原帖由 Classroom 於 14-03-29 發表
我相信津貼中學一定不喜歡直資學校,原因大家都知道,如早收生,收了大部份band1,2頭的學生。直資要收到肯比錢 ...
0.01分或一個名次就跨越B1B2/B2B3的分割線係任何等級制度的必然現象,大家都應理解。但差一分就分別第一同第十名我就有懷疑,大部份中小學嘅第一名,通常都係兩三個人爭,好多時對完主科已分勝負!

由最叻到最差都係得三個band,其實每個band差距都超大,大家一般都會再細分至9個細band,但細band嘅頭尾都差好遠,睇下直資同名官津自行收生就知!校內成績最終都係map返去全港或全區,要由B1b跌到B2,應該係好難!

如果真係差1分就差十幾名並決定B1B2嘅,其實表示有十幾甚至二三十個都係邊緣人,因校內名次唔等如呈分名次,加埋三次呈分,有幾多個有信心自己係B1,學校都唔敢講喇!

出現呢個現象會唔會係有直屬中學的小學嘅安排呢?當大家都唔肯定自己banding,最保險都係留低了!




4531
37#
發表於 14-3-29 11:42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4


956
38#
發表於 14-3-29 12:03 |只看該作者
回覆 goodboy1 的帖子

直資學校之父來自獅子山下,今天家在萬燈之上,子女也不會讀官校
我們也只能選擇跟着走!

Rank: 5Rank: 5


3610
39#
發表於 14-3-29 12:37 |只看該作者

回覆: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方法。

說直資用獎學金利誘學生真的不能認同。那些未轉直資的學校一直以來都有獎學金給學生,還比足七年。當年的獎金又從那裡來?




7105
40#
發表於 14-3-29 14:5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