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樓主: elbar
go

【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3469
301#
發表於 13-6-15 12:40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Bluegene+發表於+13-6-15+11:55+我所

原帖由 cellon 於 13-06-15 發表
像SSGS這樣有直屬小學的中學,統一派位85%是直屬位,只有15%是給外校生。

...
直屬保留位係9X 個位,其他8X 個位係絕大部份外校生。



Rank: 6Rank: 6


7522
302#
發表於 13-6-15 12:48 |只看該作者
屋邨仔 發表於 13-6-15 10:42
個人認為 SSGC 轉直資後收 band 1 學生只會更多更強 , 因津校有大抽獎
派入質素參差的中西區女生 ,而以該校的名氣及公開試成績如變成直資 , 必可
及引全港各區尖子女生尤如女拔及 spcc 般先收優秀學生 , 穩定收生源 ! ...
Agree.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24
303#
發表於 13-6-15 14:14 |只看該作者

引用:+本帖最後由+cellon+於+13-6-15+12:36+編輯

原帖由 cellon 於 13-06-15 發表
本帖最後由 cellon 於 13-6-15 12:36 編輯
還有 SPCS & SPSS



Rank: 6Rank: 6


7522
304#
發表於 13-6-15 14:21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3-6-15 14:14
還有 SPCS & SPSS
DGS, SPCC, SPCS, SPSS, GHS, HYS ... 能提供多少學位?
全港有多少Band 1學生?
SSGS 轉直資會少收了Band 1 學生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24
305#
發表於 13-6-15 21:13 |只看該作者
cellon 發表於 13-6-15 14:21
DGS, SPCC, SPCS, SPSS, GHS, HYS ... 能提供多少學位?
全港有多少Band 1學生?
SSGS 轉直資會少收了Band  ...


當然會多了高質 band 1 生, 短期 中學部 收生質素 改善, 長期 因 小學部 收生質素 改善 而 收回自己小學上來學生 水平都高咗

Rank: 5Rank: 5


2119
306#
發表於 13-6-15 22:38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3-6-15 21:13
當然會多了高質 band 1 生, 短期 中學部 收生質素 改善, 長期 因 小學部 收生質素 改善 而 收回自 ...
如何決定一個來面試的 K3生的質素是高的呢?兜兜轉轉,我們又回到「上品無寒們」這個議題上了!

點評

jessimm  人總會犯上同樣的錯誤  發表於 13-6-16 11:46

Rank: 7Rank: 7Rank: 7


13469
307#
發表於 13-6-15 23:3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luegene 於 13-6-15 23:36 編輯
kswiss 發表於 13-6-15 12:30
我唔明點解SSGS 引來咁大回嚮, 相反, ST PAUL 冇 NOISE 既?

我覺得SSGC出品的妹妹及在學生家長識得為公義(或金錢)發聲。同埋幾年前SSGC話咗唔轉直資。
協恩轉直資都無咁大迴響,可能現在已到直資制度的 critical juncture。

Rank: 7Rank: 7Rank: 7


11205
308#
發表於 13-6-16 00:05 |只看該作者
早兩年將軍澳羅氏跟陸慶濤接龍的時候,反對聲音都唔少,牽著家長的情緒不斷高漲,責罵、對抗行動不絕。協恩轉直資最大的反對勢力來自小學,當學校妥善安排小學的過渡安排,反對聲自然會減少。
:verycold: :verycold: :verycold: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24
309#
發表於 13-6-16 19:15 |只看該作者
中大教授批吳克儉:對直資理解欠精確


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昨在港台《香港家書》撰文,批評教育局長吳克儉對直資制度理解欠精確,擔心繼續容許傳統名校轉直資,會剝削本港優秀學童入讀機會,有違公義,造成不公平的學校制度。

指津校轉直資平均學費3萬

曾榮光抨擊吳克儉對直資制度的理解。他稱,現時直資學校的前身應分4類:傳統「左派」學校、買位私校、傳統津校及2000年起新辦直資學校,最近欲轉直資的聖士提反女中屬傳統津校。

他又稱,吳指逾30%直資收取每年5000元以下學費,說法一概而論,若聚焦02年後由傳統津校轉直資的12所學校,每年平均學費是3萬多元。

批削優秀學童入名校機會

曾榮光認為,02年前香港所有傳統名校均以「擇優取錄」方式,開放給全港學童公平競爭,質疑繼續容許傳統津校或官校轉直資,將剝削本港優秀學童入讀機會,侵蝕優質教學資本。

質疑「最貴10幾萬」說法

他又質疑吳就直資學校學費「最貴10幾萬」說法是「根本錯誤」。據教育局網頁資料,2013/14學年最貴直資學位是每年8萬多元。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稱吳「錯唔哂」,因學費逾10萬元、屬國際學校的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現仍屬直資中學之列,但同意直資清晰分類的重要。

聖士提反女中舊生直資關注組成員陳家希認為,該校在社會是共有資源已逾100年,有其歷史任務,如今「取走」是把優質教育「私有化」。她贊同曾教授文章所言,吳克儉完全掌握不到直資問題核心,要求聯同其他欲轉直資的名校、津校關注組代表與教育局「坐低傾」。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24
310#
發表於 13-6-16 19:17 |只看該作者
【音頻】津校轉直資有礙教育均等(曾榮光)


吳克儉局長:

    上星期六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收聽到閣下對直資學校政策的高見。閣下對直資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水平,令本人深感訝異和不安。作為特區教育政策的最高問責官員,對所管轄政策現象有精準的認知及深入的理解,實屬至關重要;亦因此,本人特務昧修函向閣下就教。

    首先,閣下雖然重覆強調直資學校中有五間是不收取任何學費,但在說明另一極端的收費時,你卻說「最貴十幾萬」,這根本就是的錯誤!根據教育局網頁資料,2013-14學年,最貴的直資學位是每年八萬多元而矣。

    其次,閣下對直資學校現象的理解亦明顯欠精確。香港教育界內眾所周知,直資學校在過去二十二年的發展中,實包羅了多種類別的學校。其中可概括為:一、九七回歸所造就的傳統「左派」學校轉直資,二、因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急於實施九年強迫教育而衍生的買位私校轉直資,三、2000年以來新開辦的直資學校(其中絕大部份是英中),四、傳統津貼學校轉直資。這四類直資學校各有不同歷史背景、加入直資計劃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以至不同的運作模式。閣下不加識別地把它們當作一整體制度去理解,就明顯地犯了公共政策管理的大忌,結果只會使政策措施流於掛一漏萬,無法切合不同政策對象的需要。事實上,近日有關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政策爭議,閣下只不斷重覆,有多於百分之三十的直資學校是收取每年五千元以下的學費,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正好顯示閣下未有掌握問題的核心所在。

    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現象,就屬於上述四類直資學校中的所謂傳統津校轉直資。惟有從這個角度入手,我們才可以緊扣直資學校是否製造教育不均等、造成社會不公義、窒礙向上社會流動等議題。事實上,當我們聚焦在由2002年以後傳統津校轉直資的十二所學校,我們就立刻可以見到它們的平均收費是每年三萬多元(而不再是五千元)。據此,我們就可以質疑,當香港大部份學童在十二年普及教育下,只可享用每年四萬元的財政投入(即資助學額的平均單位成本),但這些津校轉直資的學生卻可享有每年七萬多元的財政投入;這種辦學資源投入上的差距,難道不就是製造教育不均等嗎?

    其次,當這種教學資源投入的不均等,不斷作用及累積了十二年以後,這兩批學生在香港的考試制度內,被要求在同一標準下,參加香港中學文憑公開考試,並競逐本地大學有限的升學機會。據此我會質疑,這樣的一種不均等教育過程與考核、選拔制度,又算得上是公平的競爭嗎?

    第三,對比於2002年以前的公立學校制度,當年所有傳統名校都包羅在公立學校制度內,並參加統一派位機制。即所有傳統名校都是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並以擇優取錄的方式下,公平競爭這些學位。但隨著部份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以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同時,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的優質教育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因此我就要質疑,這算得上是一個公義的教育制度嗎?

    第四,當我們追問這些轉直資的傳統津校的優良教學資本是從何而來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社會的家庭長年累月地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子弟投入到這些傳統津校就讀,因此這些傳統名校的優良教學資本,(以至衍生出來的文化及社會資本),都應該是香港社會大眾的共同資產。但當這些傳統津校轉直資後,這些優質教學資產就被封閉及壟斷起來。至此我就更要質疑,這算得上是公義的教育原則嗎?

     最後,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普及以至均等的學校教育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就是,一個包羅了所有傳統名校(包括官、津、補學校)的公立學校制度,而且這個制度是以擇優取錄方式向全港學童開放。這個公開、公平的公立學校制度,明顯就是香港賴以維持作為公平競爭的社會的其中一個核心制度。繼續容取傳統津校或甚官校轉直資,就是不斷對公立學校制度優質教學資本的侵蝕,以至對香港社會過去相對較開放的向上社會流動的階梯造成破壞。

    懇祈  珍惜,珍重!

                                                                                                                                               曾榮光
                                                                                                                                         2013年6日15日

Rank: 6Rank: 6


7522
311#
發表於 13-6-17 09:34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3-6-16 19:15
...聖士提反女中舊生直資關注組成員陳家希認為,該校在社會是共有資源已逾100年,有其歷史任務,如今「取走」是把優質教育「私有化」。她贊同曾教授文章所言,吳克儉完全掌握不到直資問題核心,要求聯同其他欲轉直資的名校、津校關注組代表與教育局「坐低傾」。...

因為現行的「官津小學世襲制」下,舊生子女可以憑父母的身分優先入讀直屬小學,從而進升直屬中學,何嘗不是把優質教育「私有化」呢?其實,自私是人的天性。

Rank: 5Rank: 5


4418
312#
發表於 13-6-17 10:08 |只看該作者
cellon 發表於 13-6-17 09:34
因為現行的「官津小學世襲制」下,舊生子女可以憑父母的身分優先入讀直屬小學,從而進升直屬中學,何嘗不 ...
世襲不算私有化,除了父母未曾入學,否則每個子女都有世襲機會,只是學校好壞而已。
有制度不好,其他制度就可照板煮碗?不是好藉口。人或會自私自利,所以就需要好制度去完善,不是放任。

Rank: 6Rank: 6


7522
313#
發表於 13-6-17 10:3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ellon 於 13-6-17 10:50 編輯
囝囝爸 發表於 13-6-17 10:08
世襲不算私有化,除了父母未曾入學,否則每個子女都有世襲機會,只是學校好壞而已。
有制度不好,其他制度 ...

這種「官津小學世襲制」對低下階層公平嗎?低下階層有多少人的父母會是名官津畢業?多少低下階層父母的小學(e.g. 天台小學、鄉村小學)已不再存在?

若「只是學校好壞而已」這歪理說得通,那麼,為什麼要反對津校轉直資呢?教育局已保證每個適齡兒童都一定有學校讀書,「只是學校好壞而已」!


Rank: 5Rank: 5


1692
314#
發表於 13-6-17 10:48 |只看該作者
agree!

Rank: 5Rank: 5


4418
315#
發表於 13-6-17 11:01 |只看該作者
cellon 發表於 13-6-17 10:36
這種「官津小學世襲制」對低下階層公平嗎?低下階層有多少人的父母會是名官津畢業?多少低下階層父母的小 ...
我本身是反對世襲制。我只說世襲制不屬私有化,即是名校喇沙小學是私有化,鮮魚行不是? 重點是,如果你覺世襲制是私有化不好,仲作為直資可照板煮碗藉口,說得過嗎?

Rank: 6Rank: 6


7522
316#
發表於 13-6-17 11:1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ellon 於 13-6-17 11:45 編輯
囝囝爸 發表於 13-6-17 11:01
我本身是反對世襲制。我只說世襲制不屬私有化,即是名校喇沙小學是私有化,鮮魚行不是? 重點是,如果你覺 ...

明白了,因為基層人士可以憑父母世襲鮮魚行,所以公平。(其實所有學校一樣,「只是學校好壞而已」。)

咁如果父母的學校已不存了,連世襲的機會都沒有了,咁又點公平呢?

重點是,若以公平作為反對轉直資的原因,但又逃避原有世襲制度同樣存在的不公平問題,說得過嗎?

Rank: 5Rank: 5


4418
317#
發表於 13-6-17 11:4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13-6-17 11:53 編輯

回復 cellon 的帖子

//明白了,因為基層人士可以憑父母世襲鮮魚行,所以公平。(其實所有學校一樣,「只是學校好壞而已」。)//

申請公屋的人,有人抽到高層開揚景,有人低層嘈雜街景。年長時,戶權可轉名子女。優劣傳承唔公平,各有前因,又可說成私有化?


//咁如果父母的學校已不存了,連世襲的機會都沒有了,咁又點公平呢?//

父母無子女,或居所不在同校區,咁又唔公平?


//重點是,若以公平作為反對轉直資的原因,但又逃避原有世襲制度的同樣存在的不公平問題,說得過嗎?//

重重點是!世襲分、宗教分、突然信教、假地址,自有以來,社會都討論不少。在 EK 過往也有不少討論,不時激烈冗長。我們從不逃避,也少作反對或支持直資的藉口。


Rank: 4


886
318#
發表於 13-6-17 14:39 |只看該作者

回覆:【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世襲計分就係唔公平,減少基層向上流。父母嘅學校唔好,就下代都唔好。100%抽獎可能真係最公平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24
319#
發表於 13-6-17 16:38 |只看該作者
有教無類淪為空話 直資校須接受派位(社評)


直資制度的本意,是希望讓部分學校在現行教育制度內保持一定彈性,造福學生,但如今部分直資學校卻濫用收生自主、大加學費,變相成為新一代貴族學校,切斷社會流動階梯,把窮學生拒諸門外,把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拋諸腦後。政府必須立即煞停這股教育歪風,凍結直資學校的數目及學費,更應規定直資學校要撥出更大部分的學費收入用作獎助學金,並強制取錄相應比率的中央派位學生,確保窮學生也有機會入學,避免學額被有錢人子女壟斷。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直資,惹來部分家長及校友強烈反對,更引發社會質疑津貼名校紛紛轉直資,剝奪基層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教育界普遍理解,直資學校制度原旨在容許部分原津貼學校擁有更大彈性,獲得政府資助之餘,容許學校收取額外學費(學費愈高,政府資助愈少),並可自主收生,更靈活地安排教學。

計劃原意雖有一定道理,但現實是這制度已被部分不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濫用。2010年審計署報告揭露大批直資學校「無王管」,堆砌藉口加學費,濫用款項置業、炒樓炒股,此外,按規定直資學校須撥出學費收入的最少10%作獎助學金,減輕基層學生負擔,現實卻有高達三成學校的獎助學金不達標。近年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學費愈收愈貴,部分更高達五六萬元一年,連同其他雜費,一般中產家庭根本無法負擔,遑論基層家庭。

學校應「教好」學生

不能只教「好學生」

教育本應是社會向上流動的階梯,香港的中小學大多為官津校,並實施免費教育,目的正是要做到機會平等,學生不論貧富也有公平的起跑線,基層學生即使家境清貧也能靠知識改變命運,避免跨代貧窮。如今愈來愈多人質疑,傳統名校利用直資政策把學校變成貴族甚至特權階級,以高昂學費把基層家庭拒諸門外,壟斷優質教育。

部分直資學校辯稱,已預留超額的獎助學金,確保沒有學生因家貧而無法就讀,但這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兩名重量級的教育工作者,對此分別作出了極為有力的反駁。

與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來自同一辦學團體的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戴德正指出,獎學金一說只是直資名校的「最後遮羞布」,「以往窮學生也有機會讀名校,但現在只有苦讀成才的窮學生才能入讀,問題根本無解決」。事實上不少基層家長都指出,即使學校提供學費補貼,但一看到每年高達五六萬元的學費金額,就可想像隨之而來的書簿費、遊學費、補習及課外活動等雜費根本就是天文數字,學生家庭非富則貴才可應付,一般中產家庭根本不敢「高攀」。

另一問題是自主收生政策。根據津貼學校政策,無論窮學生或富學生均可透過統一派位申請入學,但學校轉為直資後,可以完全沒有中央派位,學生只能透過面試申請入學,較少參加課外活動的基層學生,需與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富學生一同競爭入學,而學校則擇優取錄,不少家長投訴學校根本是在面試家長,變相令基層生靠入讀名校改變命運機會大減。

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在6月15日播出的港台節目《香港家書》就指出,過去所有傳統名校都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擇優取錄,公平競爭學位,但隨部分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優質教育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

直資學校如今已變成「貴族」學校的代名詞,造成嚴重社會不公義。政府應立即凍結直資學校的數目,不再容許津校轉為直資,已經轉制的直資學校也應凍結學費。更重要的是,政府應立即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政策。

確保階級流動

學校不能貴族化

目前制度規定直資學校須最少撥出學費收入10%用作獎助學金,這比率應增至最少20%,並規定直資學校接收最少20%的中央派位學生。政府須確保學校嚴格遵照規定,派出全部獎助學金,照顧可能透過派位而來的清貧學生,亦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學額被有錢人子女壟斷。

津貼學校的辦學團體,大多是教會或志願團體,辦學目的本來都是救助貧苦大眾、教育清貧學童,有教無類「教好」學生才是其辦學理念,豈能淪為只教「好學生」。支持學校轉直資的校友,不少當年都是窮學生,透過接受教育才能晉身社會中上層,為何如今卻選擇把社會流動階梯鋸斷?若直資學校變成全私校,收支自負盈虧,毋須納稅人補貼,公眾也不會理會學校如何收生,但直資學校每年仍然收到大筆納稅人的資助,社會絕不容許教育公帑只向有錢人傾斜。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24
320#
發表於 13-6-18 09:14 |只看該作者
bigheadchiu 發表於 13-6-17 14:39
世襲計分就係唔公平,減少基層向上流。父母嘅學校唔好,就下代都唔好。100%抽獎可能真係最公平的。



  ...

直資校如果接受派位又如何?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