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761 小時
- 最後登錄
- 16-9-25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4789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1-12-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33
- 主題
- 21
- 精華
- 0
- 積分
- 7522
- UID
- 839657
 
|
本帖最後由 cellon 於 12-5-29 00:35 編輯
囝囝爸 發表於 12-5-28 11:00 
分化教育、分化學校、分化學生!
美麗的理想。有沒有三成要心存資助的學生入讀,也是疑問?
理想總可以口說,現實要真實面對!
為什麼轉直資,提升競爭力?同類型學校九成學生負擔餘下一成資助生,你要七成負擔三成。同一學費金額,用於教學資源比其他學校少了約四分一,付費或非付費的學生教學資源也減了相等成數。不付出的不說,多付出反而比其他學校學生處於劣勢。學校和家長都可以嗎?
通脹猛於虎,學校之苦是要於支出和收費努力作出平衡,保持競爭力。直資學費有上限,過了上限政府資助會倒扣,再加學費會得不償失。SPCC 早一二年前已達上限,當然當局會因應通脹會提高上限,但學校如不審慎收支,非長久之計。
討論之前,有幾點客觀的資料要先說清楚:
1. 所有直資學校都會資助家境清貧的學生。政府規定所有直資學校都會留起一成學費作為獎學金或助學金。某校的資助計劃不同之處是學校留起三成學費作為助學金。(所以囝囝爸說:「同類型學校九成學生負擔餘下一成資助生,你要七成負擔三成。」)
2. 被資助的是否都是出自低下階層的「家境清貧」學生呢?請先參考資助計劃詳情:http://www.hys.edu.hk/english/feeremissiontable.pdf 舉一般四人家庭為例,每年總收入$580,000及以下(即每月$48,333) 都可以得到資助。
3. 有些學校會向真正「家境清貧」的學生提供額外的資助,但資金一般是來自辦學機構的基金,或向家長和校友等籌募,籌募的原則都是不吝多少、隨緣樂助、集腋成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