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81 小時
- 最後登錄
- 21-3-2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905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2-7-27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41
- 主題
- 23
- 精華
- 0
- 積分
- 1146
- UID
- 961719
 
|
(在此鳴謝教協。)
http://www.hkptu.org.hk/ptu/director/pubdep/ptunews/433/433102.htm
教育署承諾重視教師與家長的意願
本會表示歡迎並要求設定落實機制本報記者 本會一直留意資助學校轉為直資的政策走向,除著重有關政策製造特權學校,形成教育改革的避風塘,令學校教育出現分化外,也特別關注教師和家長的意願,是否得到足夠重視。
多年前政府首次提出資助學校轉直資的政策時,本會即要求轉制過程應廣泛諮詢教師與受影響的家長,有關決定,必須尊重他們的意願。道理是很明顯的,應該諮詢受影響的家長,根本是自然公義不可或缺的常識,至於教師,意見也不容忽視。資助學校不是個別人士的私產,對學校的成就而言,教師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轉制直資,是一間學校的大事,身為學校的一份子,教師的意見理應得到尊重。
本會得悉,在一 些正計劃轉制的學校中,有人公然向教師說,若不認同轉制,大可另謀高就。九成四老師反對,也不過是一小撮教師的意見;據說,在一次教育署安排給有意轉制的學校管理層的簡介會上,也有教育署官員公然向會眾說,不必理會教師的意向;據報道,教育署一位負責促成資助學校轉直資的高級教育主任,更說教育署難以接受「教師與校方理念不同」的理由。這位官員後來向本會否認曾接受報章訪問,但沒有否認「教育署不接受理念不同的理由」。
為了澄清教師和家長在轉制過程中的角色,於三月五日,本會派出包括會長張文光,直資關注組召集人陳國權在內的代表,並邀請拔萃男書院三位教師以個人身分,與教育署助理署長李國生和高級教育主任葉靈璧會面。會上,李先生和葉女士一致表示,資助學校轉直資,必須取得教師和家長的支持。本會代表提出,經充份討論後,再作不記名投票,讓教師及家長表達意見,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翌日,李國生向陳國權作出承諾,答應因為德望學校小學部的家長有異議,已要求中學部重新諮詢家長,並接受不記名的意見。本會將密切注意事態發展,跟進教育署曾否責成學校落實這個承諾。三月八日,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在一公開場合說,假若學校在欠缺家長及教師支持下,仍向教育署申請轉直資,是不會獲得批准的。
本會對李先生和羅太的承諾表示歡迎,問題是,承諾只是口頭上的,原則上的,缺乏客觀機制讓擬轉制學校的教師及家長表達意見,口頭承諾只會走過場,或只有形式。
一些想轉制的學校,其實並未取得家長和教師的支持,甚至沒有諮詢,或在徵詢教師意見時作出誤導。本會並非要針對個別學校,也不是籠統地反對直資學校,然而,應關心的是,一些問題,似乎一直被故意忽視,例如:
*為甚麼教師的意見,在轉制的過程中不被尊重?
*為甚麼轉直資後已沒有《資助則例》監管,而仍然要誤導同工「一切不變」?
*一些在轉直資後學校因為沒有監管而極有可能出現的弊病,例如任用私人、濫用學校資源、濫用合約、聘請廉價「教學助理」取代資深教師以節省成本等等,為甚麼一直沒人提及?
本會認為,教師不是學校的過客,辦學者與管理層,也不應以「合則來,不合則去」的態度來看待教師。一間學校即使成功轉制,但教師或因離職而面目全非,或因不受尊重而意興闌珊,則這間學校能否保存轉制之前的成就,難免令人懷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