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10-18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29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25-4-2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79
- 主題
- 14
- 精華
- 0
- 積分
- 476
- UID
- 3576503
 
|
本帖最後由 Googlehill 於 25-10-18 10:17 編輯
如果小朋友已經小學時名列前茅,家長無需關注這個議題。但對B2,B3家長選擇重新投入精力想小朋友讀中學時希望重新改變人生台階,就會出現先補短還是先取長的苦惱,例如小朋友中英數每一科肥佬。要點樣選?
目前我仍在實踐中,但道路崎嶇。可以簡單分享:
當時擇校陰差陽錯(小朋友及本人虛榮心作祟,行狗屎運博B1)選補短的教育路徑,英文差反爾堅持選英文中學:
後來一路感覺過來,小朋友抱怨較多,讀的辛苦,也曾經厭學。親子關係曾經也非常緊張。尤其第一年有留級壓力(最後努力無留級),以及科科英文教學墊底的時候,即使小朋友本身不系有壓力的人,家長都逼得佢有壓力。
辛苦雖係辛苦,但選英中後,英文有進步,尤其學校好多補底內容及強制進入英文使用的生活學習模式,以及老師長期對墊底學生關注,變相節省好多英文補課費,以及提前知道同其他同學相比考U的差距。
英文教的數學進步亦較快,之前從20/100左右,進步成70/100,尤其是Factorize之類少英文描述而注重邏輯的數學題,溫習效果明顯好有用,小朋友因為數學在湊堆同學仔中算第一,重新有少少自信,其他科則自卑感較多)
另外,對於重新關心孩子教育及規劃而言,家長本身都係一次成長。尤其係看到同學家長的付出之後,才發現自己做得太多不足,誤會之前假快樂教育,其實就係家長偷懶放任不管的模式(尤其係缺乏4歲到11歲的閱讀,自律學習等習慣培養。)但亡羊補牢,猶時未晚。
人生是一場長跑。只要囡囡哪天終於懂事,發現自我,那就可以放手讓她自我成長。
這場新經歷的修行,其實小朋友雖然改變較慢,反爾太太同我,被學校改變好多,我們從「不及格心態」的家長改變,家庭也以和睦為主,為咗小朋友更好的學校環境 。
因為,本次擇校的危,被動改變咗家長(因為作為欠作業、上課不專心的「問題學生」,老師經常打電話提醒家長),未必不系好事。 如果擇校取長,例如讀中中,可能會掩蓋好多問題,家長無壓力去努力改變自己。
但有時我都會思考,如果選中中,學業壓力變小,然後將所有精力發展佢的強項,例如畫畫,例如投入學奧數,大囡會不會從不自律的自己改變為更加自信更加輕鬆呢?但人生無辦法重來及假設,只能用二囡,以及未來三仔去實踐取長的教育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