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中港台三地調查揭香港受害者損失金額最高 持研究生學歷 ...
發新帖回覆
查看: 37|回覆: 1
go

中港台三地調查揭香港受害者損失金額最高 持研究生學歷者.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87
1#
發表於 4 小時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5-8-15 16:16 編輯


▲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懿慧指,詐騙受害者不一定是傳統印象中的「弱勢族群」。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橫跨內地、香港及台灣的電信網絡詐騙調查,發現本港持研究生學歷者,更易在收到詐騙訊息後作出回覆並遭受損失。香港受害者的損失金額亦屬三地最高,逾5成受訪者的損失金額超過10萬元。

團隊於今年5至6月訪問逾4000人,調查顯示,中港台三地均有超過95%受訪者曾接觸詐騙訊息,三地比例相近。惟在自述曾受金錢損失的人群中,香港受害者的金錢損失最為嚴重,有近54.9%受害者損失超過10萬港元,比例遠高於台灣的18.9%及内地的39.7%。

與騙徒互動3至6個月 受騙金額最高

研究發現,三地受害者的特徵均有不同,其中香港的受害者以研究生學歷者更易在收到詐騙訊息後作出回覆並遭受損失,當中又以女性,及與詐騙者互動3至6個月者損失金額最高。相反在台灣,40歲以上女性群體遇詐騙後損失金額較其他組別高;內地則以本科學歷、50歲以上群體較多會回覆詐騙訊息並遭受損失,其中以60歲以上群體損失金額較高,且互動時間越長,損失越大。

研究亦發現,數碼媒體包括即時通訊軟件、社交平台等是詐騙訊息的重要渠道。香港和台灣在數碼平台上接觸詐騙訊息的比例明顯高於反詐訊息,香港約5成對4成、台灣約7成對5成;内地則兩者均近7成。在對可疑訊息作出回應的受訪者中,僅35.4%的香港受訪者會主動報警或求助,明顯低於內地的51.4%及台灣的51.2%。


「冒充型」詐騙最常見

團隊同時調查了三地在詐騙類型的差異,當中發現香港與台灣以「冒充型」詐騙最常見,例如假冒官員、銀行或親友等,導致金錢損失的多為「機會型」詐騙,如虛假網絡投資理財等。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懿慧指,詐騙受害者不一定是傳統印象中的「弱勢族群」,反而可能是教育程度較高、常被視為不易受騙的人,突顯全民防詐的必要性。她續指,受害者受騙的原因多元,涉及詐騙者話術、受害者回覆時長等,騙徒亦有機會因應受害者身份作出針對性的手法,因此高學歷者亦有機會成為騙徒目標。

香港受害人多屬港漂? 教授:受訪者中只有10名港漂

被問到香港的受害者以具研究生學歷者為主,是否與「港漂」學生因不熟悉香港而受騙有關,黃懿慧指4000多名受訪者中,有約1500名是香港永久居民,當中只有10人是港漂生,其中3名曾回覆詐騙訊息、一人有金錢損失,與26.7%香港及27.6%內地受訪者曾回覆詐騙訊息比例吻合。

至於香港受害者的損失金額是三地中最高,黃懿慧估計與港人收入較高有關,惟亦有機會是詐騙方在香港的手法特別精準,或港人反詐知識不足,需進行更多研究了解箇中原因。
   0    0    0    0

Rank: 1


24
2#
發表於 3 分鐘前 |只看該作者
都係嘅 而家好多社交平台都係有好多詐騙訊息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