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學士學位供過於求?
樓主: gn00127187
go

學士學位供過於求?   [複製鏈接]

Rank: 6Rank: 6


9204
41#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明明38樓咁寫,39樓又係同一業主,點解可以係兩種數字,果然係抄家~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42#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如果成本是每年30萬港幣,收回12萬左右,每一個學位每年蝕18萬,四年72萬。

這些是教育產業?收一個蝕一個,蝕本生意都做?如果亞投行包底當然冇問題。

舉債度日當收入,邊個去還?債留後代?

我哋大家應否好好思考一下。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8Rank: 8


17321
43#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25-8-7 15:03
如果成本是每年30萬港幣,收回12萬左右,每一個學位每年蝕18萬,四年72萬。

這些是教育產業?收一個蝕一個 ...

冇人做蝕本生意,香港政府亦冇津貼海外學生,政府一定計過數成本,唔係審計處都會出聲啦!三十萬?唔係所有人都讀醫嘛,況且海外學生讀醫學費肯定唔會係收十二萬啦。有啲朋友分別喺HKU同CUHK教書都話大學十分商業化,開好多course賺錢。除咗學費,海外學生居住、生活、消費都係對社會有益處,飛機票都買多幾張啦。

Rank: 8Rank: 8


17321
44#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Soundervolt 發表於 25-8-7 16:06
冇人做蝕本生意,香港政府亦冇津貼海外學生,政府一定計過數成本,唔係審計處都會出聲啦!三十萬?唔係所 ...

英國劍記每年學費都係£25000-36000。若果香港嘅大學成本要三十萬港幣一個學生,咪仲貴過劍記?

Rank: 9Rank: 9Rank: 9


22860
45#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poonseelai 於 25-8-7 16:56 編輯
Soundervolt 發表於 25-8-7 16:12
英國劍記每年學費都係£25000-36000。若果香港嘅大學成本要三十萬港幣一個學生,咪仲貴過劍記?
...

https://hongkongfp.com/2024/06/20/tuition-fees-for-hong-kongs-public-universities-to-rise-by-5-6-annually-over-next-3-years/#:~:text=Hong%20Kong



"Eric Chan said the policy goal was to have the government sponsor 82 per cent of a student’s university tuition fees, but that figure currently stood at 87.5 per cent."


Tuition fee HK$42,100 (before revision) / 12.5%

i.e. cost = HK$336,800?


Rank: 3Rank: 3


270
46#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回覆 gn00127187 的帖子

2025/26 年度
HKU Annual Tuition Fee 非本地生已收 HK$198,000 / HK$218,000 (STEM Courses)

本地生 HK$44,500 only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47#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poonseelai 發表於 25-8-7 16:52
https://hongkongfp.com/2024/06/20/tuition-fees-for-hong-kongs-public-universities-to-rise-by-5-6-an ...

這個可能加埋醫學院的平均成平,十年前已經是25萬一年成本。

想當年在英國讀工程學士學費6000鎊,MBA係文科學費4200鎊。而醫科頭三年跟工程及理科一樣6千鎊,到clinical years 收一萬二千鎊。現在不是這樣分,全程clinical years 學費。

CU大學教授人工月薪$108K -150k,醫學院教授$ 154 k -250k。

Cambridge 教授平均月薪£7K,已經比全國平均高16.5%,當然他們的research grant 比香港多好多,顧問及其他收入也不少。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2Rank: 12Rank: 12


73382
48#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25-8-7 19:29
這個可能加埋醫學院的平均成平,十年前已經是25萬一年成本。

想當年在英國讀工程學士學費6000鎊,MBA係文 ...

非本地生計所有額外直接成本
(all additional direct costs)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12/06/P2023120600241p.htm

「教資會資助大學向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收取的學費,應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而且無論如何不能低於適用於本地學生的學費(現為每年42,100元)。」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49#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Poyau 發表於 25-8-7 20:19
非本地生計所有額外直接成本
(all additional direct costs)

多謝你的資料,關鍵在細節,何謂額外直接成本?什麼是sunk cost?

lecture theatre 可以坐200人,現在只生150人,可以收多50人,咁即係計唔計,如果乜都唔計,乜都唔amortise ⋯⋯

網友poonseelai 列出政府加大學學費的準則,政府支持88%成本,學生出12%成本,work back 就33萬,咁邊個先係正確,邊個係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2Rank: 12Rank: 12


73382
50#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Blublubrew 發表於 25-8-6 21:09
今年好似唔少中間成績嘅科都難入咗

聯招八大學位取錄減 不過SSSDP增
加上都大自資 合計過兩萬 多於上年
至於中游課程情況如何可參考積點分佈

DSE 2025 332A+22 積點分佈
--------------------------------------------------------
五科 日校 + 非日校 = 全體考生
--------------------------------------------------------
33-35 236 + 16 = 252 (0.47%)
30-32 548 + 44 = 592 (1.10%)
--------------------------------------------------------
30+ 784 + 60 = 844 (1.57%)

27-29 1,139 + 134 = 1,273 (2.36%)
24-26 2,110 + 205 = 2,315 (4.30%)
21-23 3,859 + 286 = 4,145 (7.69%)
18-20 5,233 + 372 = 5,605 (10.4%)
--------------------------------------------------------
18+ 13,125 + 1,057 = 14,182 (26.3%)

15-17 4,127 + 289 = 4,416 (8.19%)
12-14 1,046 + 68 = 1,114 (2.07%)
--------------------------------------------------------
總數 18,298 + 1,414 = 19,712 (36.6%)

考生 42,589 + 11,306 = 53,895
% 考生 43.0% I 12.5% | 36.6%

DSE 2024 332A+22 積點分佈
--------------------------------------------------------
五科 日校 + 非日校 = 全體考生
--------------------------------------------------------
33-35 224 + 7 = 231 (0.47%)
30-32 578 + 24 = 602 (1.23%)
--------------------------------------------------------
30+ 802 + 31 = 833 (1.70%)

27-29 1,134 + 43 = 1,177 (2.40%)
24-26 2,040 + 103 = 2,143 (4.37%)
21-23 3,632 + 139 = 3,771 (7.69%)
18-20 4,935 + 213 = 5,148 (10.5%)
--------------------------------------------------------
18+ 12,543 + 529 = 13,072 (26.7%)

15-17 4,003 + 170 = 4,173 (8.51%)
12-14 1,154 + 56 = 1,210 (2.47%)
--------------------------------------------------------
總數 17,700 + 755 = 18,455 (37.6%)

考生 40,666 + 8,360 = 49,026
% 考生 43.5% I 9.03% | 37.6%

Rank: 5Rank: 5


4476
51#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Soundervolt 發表於 25-8-7 16:06
冇人做蝕本生意,香港政府亦冇津貼海外學生,政府一定計過數成本,唔係審計處都會出聲啦!三十萬?唔係所 ...

醫科生成本好多年前已經每年過百萬呀!

你講賺錢果D係 taught master 授課型碩士,每個學生收幾十萬,一個學系一年可以收幾百個呢類學生,好賺錢。

但係本科生成本(平均成本)係三十幾萬一年。而家非本地生學費係收緊十幾萬啫!

Rank: 5Rank: 5


4476
52#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25-8-7 21:05
多謝你的資料,關鍵在細節,何謂額外直接成本?什麼是sunk cost?

lecture theatre 可以坐200人,現在只 ...

你講出重點。政府講緊 marginal cost !!! 如果只收一個非本地生,marginal cost 係接近零添!

另一重點係,每個學生的成本,三大係遠超其餘幾間大學。醫科成本又遠超理工科,理工科成本又遠超文商科。而家成本就撈埋一齊計,收同一學費。

Rank: 5Rank: 5


4476
53#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Soundervolt 發表於 25-8-7 16:12
英國劍記每年學費都係£25000-36000。若果香港嘅大學成本要三十萬港幣一個學生,咪仲貴過劍記?
...

小弟三十幾年前讀大學時(2所大學時代),每個學生成本已經三十萬。而家點解仲係三十幾萬?係因爲而家多左好多大學,非三大單位成本係低好多,而且又多左好多學生,基數大。

香港大學成本貴過劍橋有幾奇?80年代時,香港的大學教授人工已經比劍橋高,而且吾係高少少,係高成倍有多。

Rank: 9Rank: 9Rank: 9


21468
54#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係咪供过於求?

睇下當初目标係為乜. 想多d同學大学畢業? 定係想針对特定verticals 增加精英人才?

如果係后者, 应針对性加學位, 而非齊体性加大學同加quota.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55#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kwunpa 發表於 25-8-8 03:46
醫科生成本好多年前已經每年過百萬呀!

你講賺錢果D係 taught master 授課型碩士,每個學生收幾十萬,一 ...

好多網友食米唔知米貴,加上俾四個口嘅語言偽術點到陀陀擰。

Taught master 肯定賺錢,齋睇MBA收幾多錢一年已經知道。

幾年前代表HKIE去audit HKU工程學院,他們講會加收taught master,原則上我哋只睇BEng學位課程,點解會講埋,因為會影響學士生的學習,副校長院長誓神劈願話唔會,因為taught master不佔用lab,用都係晚上,主要係lecture room,只係水電費,加多幾個partime fulltime 教授,整個costing structure 都係用marginal cost。

他們解釋政府一直減資源,要靠taught master補充部份缺口。現在放寬學士非本土名額,係因為政府冇錢,而非什麼產業鏈。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56#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twhkleung 發表於 25-8-8 05:40
係咪供过於求?

睇下當初目标係為乜. 想多d同學大学畢業? 定係想針对特定verticals 增加精英人才?

香港整體大學taught master有針對性收生,因為好多科係收唔到生,有些超收。舉例中大BME,學士每年學額60上限,好多時收到50+,但taught master part time 收到70+,過半數係國內同胞。

另一個原因係國內絕大部份工程學士學位都過唔到華盛頓公約,要讀返taught master補短板,主要係design project and independent FYP。

對外唔講咁清楚係方便混水摸魚,蒙混過關。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57#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kwunpa 發表於 25-8-8 04:08
小弟三十幾年前讀大學時(2所大學時代),每個學生成本已經三十萬。而家點解仲係三十幾萬?係因爲而家多左 ...

你第二點,我在上面都有指出人工嘅差異。

N年前係哈佛跟教授一齊食飯,他們自己都講人工唔高,但大學容許他們在一定%時間做consultancy及演講嚟賺大錢,哈佛個名係平台,他們的實力及名氣就招倈客戶。香港三大個平台在外面唔夠照,只可以出高薪吸引外地教授。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925
58#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來自幾日前嘅香港01。

搶人才不是派身份 
香港更要構建家園

政府日前修訂資助大學的申請資格,要求「高才通」等人才計劃的受養子女必須在港居住滿兩年方能享受本地生學費資助。相比於過去一段時間,高才子女近乎無條件獲得本地生學費資格,這次修訂自然被視為德政。惟不只如此,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仍然擔心,目前的人口規劃問題甚至遠超當年「雙非」危機。在數十萬宗人才申請的亮麗數字背後,政府對人口規劃的結構問題有否視而不見?

對於這次政策修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輕描淡寫形容為一次「合理而溫和的調整」,並強調對人才計劃的吸引力「影響最少」。維持「高才通」及各項人才計劃的吸引力誠然重要,短時間內吸引了數十萬申請,效果亦超過預期,官員多次引以為榮。但我們必須回答,追求的究竟是簽證簽發量,還是香港長遠發展所需的人口政策和規劃。

吸引的是家人還是過客?

前特首梁振英以家人和酒店房客為喻,指出前者會共同承擔風雨,後者只在乎早餐是否免費,隨時可以為更好的條件轉身離開。如果當前的人才申請者並不打算來港發展事業,而只是看中了香港教育、醫療以及身份所帶來的好處,香港是否面臨「酒店化」的危機?各項人才入境22萬申請者及其家人已經來港,但梁振英引用數據指出,私人樓宇的入住量沒有多大變化,維持在每年兩萬個以下,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局長蔡若蓮強調目前申請大學資助的受養子女人數不多,並估計突然出現大批不合資格人士的可能性不大。但問題不只是現在有多少人申請,而是獲批入境的二十二萬人才及其家屬未來打算如何。人才若然辦妥身份證後便返回內地,其子女卻能享有本地生學費資格,香港身份不就只是一扇隨時可用的方便之門,而非承諾與歸屬的家門?

再者,蔡若蓮認為高才子女作為「額外超收」,不與本地中學畢業生的1.5萬個學士學額直接競爭。但「超收」的資助學額依然需要公帑每年數十萬元的補貼,而且本港大學正面對宿舍短缺等問題。長遠而言政府希望有多少內地人來香港讀書,多少海外生在香港升學,圖書館、實驗室、師資等資源配套是否追得上規劃,這都不能只以目前的人數規模來推論。

「制度簡單」的迷思

歸根結柢,政府雖然制定了人才輸入計劃,但同樣重要,甚至是更需要的是全面而可持續的人口政策。單以學費資格為例,蔡若蓮提及參考過的英國和新加坡,就有精細的人口佈局和戰略考量。英國在脫歐前給予歐盟學生本地生資格,現在則嚴格要求三年居住;新加坡的學費劃分為公民、永久居民、東盟學生和國際生四個等級,體現權利與身份的對應關係。香港在搶人才的同時不能夠以制度簡單為由,漠視全面的戰略規劃。

英國曾經給予歐盟公民、新加坡正給予東盟公民較優惠的待遇,這並沒有妨礙它們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這不是說香港要照搬任何模式。內地人口規模龐大,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又有獨特的「兩制」地位,在制訂人口政策時如何將國家發展和國民身份的聯繫納入考量,需要審慎考量和設計。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滿足於以簡單為藉口的制度。

從輸入人才到建設家園

政府應該轉變思維,不再將人口政策視為簡單的「計數」和簽證審批,而是要在人口政策上體現「中國的香港」與「世界的香港」這雙重角色的平衡。我們的人口規劃可否既能促進與內地融合,又能保障香港社會承載力和制度優勢?我們應如何區分和對待不同類別的人才——哪些是為填補本地勞動力市場的,哪些是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又有哪些是為鞏固我們國際地位的?他們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是否應該有所不同?

人才輸入計劃貌似簡單,派發身份證的KPI不難超出預期。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群手持香港身份證的「過客」,而是吸引和培養以香港為家、推動這座城市發展的「香港人」。從戰略高度規劃香港的人口政策,建構更全面、精細及具遠見的制度,香港才能迎向成為1000萬人的世界級城市。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6Rank: 6


7684
59#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而家睇嚟,梁振英真心為香港人,而唔是只顧政治正確。

Rank: 9Rank: 9Rank: 9


21468
60#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25-8-8 07:31
來自幾日前嘅香港01。

搶人才不是派身份 
单從内容覺度, 是同意前特的盼睇法, 不过佢都唔知重有冇乜野影响力, 可幫到忙去紧急修正问题.
其实一开始个theme叫搶人才己知奶野, 睇下youtube片d 自助餐搶野食就知, 向搶野过程, 会唔会重睇下件野啱唔啱食? 紧係搶左先算, 點会去睇下到底啱唔啱先得假...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