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153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8-16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978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1-5-31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6
- 主題
- 0
- 精華
- 0
- 積分
- 994
- UID
- 699654

|
不是直接回應「學術造假」,因為我不清楚整件事 ,不想未審先判。就算判咗,但係可能又唔服,又唔信。
我以一個普通網民來講下 比賽;
撇除嗰位創科參賽者嘅demo或presentation 有誤導 嚴疑 唔講。
唔好話 係創科比賽嘅 老師、組織同評判啊,連普通家長、學生、KOL、網民、甚至傳媒記者,如果佢哋睇咗這個參賽者嘅demo 或presentation都唔會信哂 或認為 這個app 由design, setup, coding, data injection, testing 至「行得走得」係由一個人做哂。但係,有幾個比賽都有比獎,咁好大機會係過到評審嘅準則,或者評審時評判已經exclude咗一些 features, 除咗獎狀外,評刊比嘅comments尤其重要。
比賽交流其間 有好多可能性, 例如 在場參觀人士 或 評判 ,當這個app 嘅 data ,運作,response 係simulations 嚟睇,都唔出奇 。 又或者,真實示範demo 可能唔算計分部分。又或者 ,個 「易拉架」上嘅展示內容都佔咗分。
又或者,評判都覺得個app有部份係「集體製作」但係佢地可能會考慮埋當時有冇其他 比賽隊伍嘅項目 都可能有些少部分唔係參賽隊員自己做哂,咁樣,一係唔好DQ ,一係要DQ哂,咁樣評判應該會仔細咁再review 下個比賽宗旨同評審原則,搵比分位,搵有保留位,結果比個獎, 並加D意見。最唔理想嘅情況係 評判 assume 學校老師有份做或者協助過,過app先至咁似樣,咁就慘D,不過外人或評判咁諗都唔出奇啦。另外,老師有冇仔細睇過 同消化過 個app所有野?真係有起能力咩!
不過近排 比賽組織應該知多啲這個app 點樣由構思 演變至行得走得(但應該未正式rollout 嘅?) 如果 結果都係 重申 比個奬佢,我會尊重比賽組織,因為我真係唔知點計分。 嚟到啲度,我講唔到「學術造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