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教育局點算在學人數 6中小學須各削1班
發新帖
查看: 3956|回覆: 4
go

教育局點算在學人數 6中小學須各削1班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57
1#
發表於 20-11-6 15:1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0-11-6 15:20 編輯

【明報專訊】教育局上月15日透過電子系統及到校實地點算在學人數(俗稱「數人頭」),核實學校開班數目。教育局昨稱,分別有3間中學及3間小學中一及小一須減一班。津貼小學議會認為,學界減班情况不算嚴重,但今年不同區的學校也有學生流失,包括跨境生及移民離港學生,學界難以掌握下學年收生情况。



網上遙距學習同計在學


今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跨境學生及非華語學生暫時未能到港上課,本學年點算實際在學人數時,只要學生有參與網上學習或遙距學習,當局也會點算為在學學生,點算時亦有考慮個別學校過往收生。


當局昨公布,10月點算在學學生人數後,相對今年4月就2020/21學年建議批核的班數,全港共有3間公營小學需要下調各1班小一班,一共減少3班;中學方面,亦有3間公營中學需下調各1班中一班,須下調小一或中一班數的學校分布不同地區。


津小議會:適齡人口與收生數有落差

名校私校生移民  憂音樂椅效應


據教育局人口推算資料,未來3年的中一、小一適齡人口有上升趨勢(見表)。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胡艷芬稱,按出生人口推算,近年小一適齡人口的數字應相對穩定,但學界於9月小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收表時卻發現中間存有落差,「應該比去年多約一兩千,但為何實際又少了?」她稱學界十分關注小一收生情况,認為今年比較特別、變化大,不同區也有學生流失,包括未能來港上學的跨境生、移民離港的學生,部分名校及私立學校亦出現空缺,長遠而言或出現「音樂椅」效應,希望當局盡快向學界公布有關不同區實際的收表數字,讓學界了解該區及本港情况,「究竟數字(適齡人口)真的穩定,抑或有水分在內呢?」。


灣仔校長聯會:真正移民潮未開始

籲制定長遠政策


灣仔區校長聯會主席戴德正稱,本港的今次移民潮「來得急」,學界已逐漸出現「骨牌效應」,「國際學校走、直資的入去、然後其他中學又去直資」,而受疫情所限,真正的移民潮甚至未曾開始,即使按人口推算是多了適齡學生,相信未來幾年仍有變動,「不要人少就即時想減班」,稱當局應制定長遠政策、按區處理。







   0    0    0    0

Rank: 8Rank: 8


16217
2#
發表於 20-11-6 19:09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有冇六間中小名?

Rank: 10Rank: 10Rank: 10


26909
3#
發表於 20-11-6 19:14 |只看該作者
謝謝你的剪報thx.thx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57
4#
發表於 20-11-6 19:1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0-11-9 14:19 編輯

中學收十多封退學信 教界憂長遠致縮班潮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經歷動盪,家長加快移民或送子女到外國讀書,出現退學潮。有中學校長表示,自8月起已收到10多封退學信,大部分退學生都是到外國讀書或轉到國際學校,形容任職該校11年來從未發生,擔心會影響學校收生及規劃,認為教育局要注意。有小學校長說,現時學生既「往外走」到外國,亦「往內走」回內地,加上疫情下跨境生不到港讀書,擔心會出現縮班潮。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稱若縮班情况嚴重,會影響教師教席。


張勇邦:學生往外國內地走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昨於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中說,其校過去每年約2%學生退學,今年升至3%,學生除了「往外走」到外國,因應社會不安動盪,亦有一批學生如警察或紀律部隊子弟,會「往內走」到內地如大灣區求學,再加上部分跨境生不再到港讀書,擔心數年後會出現「縮班潮」。


灣仔區校長聯會主席戴德正在同一節目中亦稱,在他任職的聖公會鄧肇堅中學自8月起已簽出10多封退學信,退學生由中一至中五都有,大部分要到外國讀書或轉到國際學校,而過去每年退學人數「一個起兩個止」,今年人數之多是任教該校11年來從未發生。


校長憂影響收生 籲教局早規劃


本報上周曾報道名校出現退學潮而招收插班生。戴德正說,學生退學是一個「音樂椅過程」,即有國際學校或直資學校學生離開,津貼學校學生會轉讀直資學校,互相扣連,擔心學生數量不斷「插落去」,影響學校規劃及收生生態,認為教育局應注意,盡早規劃。


葉建源料疫情過後更嚴重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由於疫情緣故,跨境學童開始另外安排在深圳讀書,亦有本港家長因應香港政局選擇移民或安排子女到外國升學,認為現時歐美疫情嚴峻,家長仍送子女到外地,相信疫情緩和後會更嚴重。他又說,因政治原因的退學潮難以估計及規劃應對,而過往縮班或學童人口減少,會採取每班人數減少的做法,若情况嚴重亦會影響到教師教席。他認為現時難言會否出現縮班潮或殺校情况,政府現時應先釜底抽薪改善施政。


教育局回覆稱,就小一學齡人口回落,由2019/20學年起開始實行放寬批班準則,由25人一班下調至23人,並會隨該屆別學生逐年推展至小六,亦會在2019/20至2024/25學年間,讓因小一學生人口下降而減班所出現的超額教師,教席可獲保留最多3個學年。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57
5#
發表於 20-11-9 13:38 |只看該作者
中學「跌班」 區情影響成主因(程尚達)


  教育局早前完成全港中小學的核實在學人數(俗稱「點人頭」),相較四月批核的班數,各有三所小學及中學需要減班,由於當局未披露涉及地區,令學界解讀為生源受到疫情及政情夾擊,導致收生不足。程尚達問過教育局友好,原來地區人口老化始是導致減班的主要原因,疫情及政情因素反而不明顯。

  參考當局向立法會提交的人口推算數字,今學年推算的中一新生逾六萬三千人,較上學年增逾八千人,而推算未來幾年人數仍會上升,故中學在「點人頭」後仍要減班,令學界甚為意外。局中友好坦言,當局已因應適齡中一新生增長,在各區增加逾二十班,但三所中學「點人頭」後,批班與實際新生有落差,最終便要減班。

  那麼是否如學界所料,是新冠疫情令跨境生及非華語生無法來港,加上不少家庭受政情影響,選擇移民海外,導致中學收生不足?友好認為實情並非如此,因為三所「跌班」中學之中,兩所位於港島東區及南區,均是人口老化的重災區,即使全港適齡中一新生錄得增長,但兩區未見新屋邨、屋苑落成,生源有限。

  其餘一所位於沙田區,友好指該校上學年開設兩班中一,當局因應學額需求,四月時批准擴至四班,但相信家長留意到該校以往的班級結構,影響選校觀感,最終中一級只能「二變三」,雖然名義上是減班,但實際仍是擴班。友好坦言,今年「點人頭」採取新措施,即使跨境及非華語生無法來港,只要在網課「露臉」便會一併計算,對學校影響有限,而當局統計後發現,移民及轉校等導致公營中學新生流失的情況,與往年分別不大,故學界或過分解讀。

  友好續指,學額需求是按整體適齡人口作規劃,個別地區的情況不理想,當局已鼓勵校齡較高的中學,通過校舍分配遷到學額需求較高的地區,同時改善校舍設施,「從策略來說,學校設法保留超額教師之餘,也應該意識到個別地區適齡人口已難有上升迹象,不應繼續死守。」

  收生情況對學校影響甚大,不僅教師編制等資源分配,今年與明年的收生數據,更會左右下一輪教學語言「微調」開設英文班的門檻,觸動學界神經。如當局公布數據時,能提供更多資料,相信有助釋除學界憂慮。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