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8-31
- 國民生產力
- 3620
- 附加生產力
- 4603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2
- 主題
- 12604
- 精華
- 0
- 積分
- 77458
- UID
- 168291
   
|
[size=150%]欣聞教育局擬暫緩殺校,讓業界有較多時間討論學生人數不足的困局。可是輿論報道卻將問題帶去「殺校救校」的視角,其實討論方向應該指向提升教育質素才對。困局是因學生人數劇跌而突顯出來,不過問題核心卻是政府運用公帑的模式。政府的困局是學生人數下降令教育開支亦需要下調,但這是必然的嗎?事實這是提升教育質素的難得契機。
[size=150%]如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所言,辦教育不是消費而是投資。那麼論題就應該改為:如何不增加投資額就令教育質素有所提升?
對比先進的教育系統,本港每個課室內的學生人數是多的。但在一些學生能力較高的學校,大班授課並非問題。因此固定一個班的人數並非聰明的做法。可是政府在計算資助時卻劃一以班數作為計算單位,問題亦因而產生了。在這裏筆者建議,政府計算資助的模式應與時並進地改變方向:以學生人數及教室數目分別作為教師人數及經費資助的計算基礎。
基本假設是學生仍按小學成績分為三個等級,同時參照現行加強支援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做法,如學校獲派較多第三組別或能力最弱一成的初中學生,應該可以有較多的老師資源。由此計出學校教師人數後,學校應自行決定開班數目。若學校有其他資源則可以多開一班,令每班人數下降,提升教學質素。反之學校若研判學生在大班亦能有效學習的話,則可減少開班,令老師負擔減低,從而創造教師空間發展新計劃。
計算營運開支津貼不應以班為基礎
筆者在此舉例說明資助教席的方法。某校有24至27個課室可獲派120個中一級學生,並以此作為學校收生人數的上限;每17個初中學生或每15個高中學生則獲資助一個教席。依目前支援能力稍遜初中學生的做法,第三組別學生或能力最弱一成學生的比例,則可分別下調至每15或13人可得一個教席。原則如此,相信政府自然可以計妥這題換算題。重點是令政府投入學校的資助沒有增加,但卻可提供條件讓學校改善教學質素。
由於班的絕對意義不再,在計算營運開支津貼時自然不應再以班為基礎,相信把資助計算方程式改為以學生人數及教室數目計算亦非難事。重點是,改變資助計算方式後不要令投放的教育資源增加,卻有效促使學校去發展提升質素的策略。何樂而不為?
作者是中學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