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不增加投資 可以提升教育質素嗎?(黃學光) ...
發新帖
查看: 841|回覆: 0
go

不增加投資 可以提升教育質素嗎?(黃學光)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58
1#
發表於 10-8-18 19: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size=150%]欣聞教育局擬暫緩殺校,讓業界有較多時間討論學生人數不足的困局。可是輿論報道卻將問題帶去「殺校救校」的視角,其實討論方向應該指向提升教育質素才對。困局是因學生人數劇跌而突顯出來,不過問題核心卻是政府運用公帑的模式。政府的困局是學生人數下降令教育開支亦需要下調,但這是必然的嗎?事實這是提升教育質素的難得契機。


[size=150%]如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所言,辦教育不是消費而是投資。那麼論題就應該改為:如何不增加投資額就令教育質素有所提升?

對比先進的教育系統,本港每個課室內的學生人數是多的。但在一些學生能力較高的學校,大班授課並非問題。因此固定一個班的人數並非聰明的做法。可是政府在計算資助時卻劃一以班數作為計算單位,問題亦因而產生了。在這裏筆者建議,政府計算資助的模式應與時並進地改變方向:以學生人數及教室數目分別作為教師人數及經費資助的計算基礎。

基本假設是學生仍按小學成績分為三個等級,同時參照現行加強支援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做法,如學校獲派較多第三組別或能力最弱一成的初中學生,應該可以有較多的老師資源。由此計出學校教師人數後,學校應自行決定開班數目。若學校有其他資源則可以多開一班,令每班人數下降,提升教學質素。反之學校若研判學生在大班亦能有效學習的話,則可減少開班,令老師負擔減低,從而創造教師空間發展新計劃。

計算營運開支津貼不應以班為基礎

筆者在此舉例說明資助教席的方法。某校有24至27個課室可獲派120個中一級學生,並以此作為學校收生人數的上限;每17個初中學生或每15個高中學生則獲資助一個教席。依目前支援能力稍遜初中學生的做法,第三組別學生或能力最弱一成學生的比例,則可分別下調至每15或13人可得一個教席。原則如此,相信政府自然可以計妥這題換算題。重點是令政府投入學校的資助沒有增加,但卻可提供條件讓學校改善教學質素。

由於班的絕對意義不再,在計算營運開支津貼時自然不應再以班為基礎,相信把資助計算方程式改為以學生人數及教室數目計算亦非難事。重點是,改變資助計算方式後不要令投放的教育資源增加,卻有效促使學校去發展提升質素的策略。何樂而不為?

作者是中學教師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