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8-31
- 國民生產力
- 3620
- 附加生產力
- 4603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2
- 主題
- 12604
- 精華
- 0
- 積分
- 77458
- UID
- 168291
   
|
又是小一入學申請的季節,也是身為父母的請假高峰期,又要聽講座、又要遞申請表、還要多番訓練孩子去進行面試(有時候真不知5歲的小孩能看出甚麼來)。老實說,做出那份盡考心思的「簡歷表」,相信不少父母還是人生第一次。孩子出生那天說過他健健康康長大就心滿意足的話,這時都通通收起來,找到心儀的小學才是人生「唯一」目標。
競爭激烈 恐墮弱勢循環
等等,不是說孩子天生都是平等,普及教育就是讓所有兒童公平地得到最基本的教育嗎?先不談部分家長對孩子進名校的虛榮感,大部分(中產的)香港家長的緊張其實不是來自爭勝心,而是來自恐懼感。在日益複雜、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精英化與兩極化的教育制度裏,父母擔心進了一家名不經傳的學校,孩子便進入了弱勢的循環。
不良的朋輩可令孩子學壞;師資和資源欠佳影響學習;學校因區份和成績而不能銜接好的中學;最後上大學、找工作與其他社會網絡的機會都變得愈來愈少。思慮至此,父母哪能不擔心?
學校從來都有高低、父母從來都想為子女找最好的,面對有限的社會資源,到底甚麼制度最能體現最公平的公共教育?相信這是一個需要永遠探索的課題。但現狀是,有經濟能力的,不少會選擇國際學校;另一邊廂,大部分為新移民的學校,可升讀的很多是Band3中學;能覺得有保證的名校,還是跟幾十年前的差不多,而進大學的,還是大部分是來自這些傳統精英學校;在最「公平」的「大抽獎」(津貼學校申請)中,還存在不利弱勢的分區、世襲的元素;制度裏的發展缺乏多元性、而還是以成績為最根本的單一指標。相信家長都不一定需要孩子做精英,但問題是,不做精英,可以做甚麼?
名校育才有法 怎不多複製
坊間一所家長夢寐以求、還會出現在報紙名人娛樂版的傳統女校,每年申請報讀者眾,畢業的學生除了成績、出路有保證外,孩子的各方面發展與品行都出類拔萃。
辦學方固然需要不少力量堅持辦學原則,但成果能讓再狂妄的家長也乖乖就範。如果這還是辦教育的好方法,我們能否多複製?
理論層面分析完了,在老婆催促下,還是老老實實的把申請表填好,名副其實的「撲」學校去。
撰文:魏華星 三十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