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張炳良:不用排斥直資 應重視主流學校效能 ...
發新帖
查看: 720|回覆: 0
go

張炳良:不用排斥直資 應重視主流學校效能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69
1#
發表於 10-12-16 22: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張炳良認為,免費教育已不再足夠,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而這要從主流學校做起。圖為一所主流官中。


審計署有關直資學校管治及監督問題的報告書,雖然點出個別的確值得正視和跟進的狀,可是引發出來的公眾討論和媒體評論,卻多是口誅筆伐,鮮有評估直資學校的教與學表現;單從一二角度去評價直資教育,可能未盡公道,有把嬰兒與洗澡水一同潑掉之虞。

直資計劃於上世紀90年代初由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提出,初期主要提供一個模式,讓公費資助不被納入津貼學校網的私立學校,回歸後配合教育改革
而容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並鼓勵新辦直資學校,以催生多元辦學環境。直資學校位於傳統官津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其規管模式也較寬鬆——直資學校有權自定課程、學費與入學條件。

不用矮化主流學校

香港的一個現象是不少家長認為官津以外的非主流學校(如直資學校、英基學校及國際學校)才能提供較高質及創意的教育,這可證諸它們收取較高學費(有些須購買債券),及長長的國際學校入學輪候名單。因此,引來就學機會不公的種種批評,而這些包括直資在內的非主流學校也被視為貴族化、排斥草根基層子女。要回應這些指摘批評,答案不必是減少學校的多樣化和家長選擇的機會,而是尋求在主流官津學校系統裏提供優質教育,使普羅家庭受惠。

首先,我們不用矮化主流學校。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3年進行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顯示,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各方面,一直能位於前3名(間或第4位)。去年上海首次參與PISA而奪得三項全首位的佳績,不等於香港的學生不濟。

其實,世界上不同國家城市多不滿各自的教育制度,教改已成為所有政府的必備政綱。澳洲要向紐約取經,但北美卻心儀東亞的教育優點,英國要參考香港及亞洲的改革經驗,而我們在香港則放眼海外(例如芬蘭、澳洲)以求找到啟示。可是,卻往往對本土的經驗與良好實踐方法缺乏反思與總結。他山之石誠可貴,但也不應妄自菲薄。

最近,OECD進行一項網上意念徵集,問教育的首要改革,在325項原創主意中,網民投票產生的5個優先行動方向為﹕(一)以教學促進思考,而非「填鴨」(teaching to think, not to regurgitate);(二)視教育為公共財(public good)及公共責任;(三)集中培養對學習的喜愛及批判思考的能力,而非只教授應試;(四)確保所有兒童有機會發掘潛能、發展所長;(五)確保弱勢及移民家庭兒童能獲取同等的優質教育的機會。

這些意見與一些國際研究的發現吻合。例如2007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對世界25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制度進行研究,結論是﹕學校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找優秀人才當教師、做好教師培養、及以最佳的方式教授學生(包括及早支援緩學的學生)。澳洲智庫Grattan Institute今年一項報告也提出,投資於提升教師效能,較諸單純減少每班人數,對學生的學習來得更具效力。不同研究皆強調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過程中的主要角色。

有關教育的討論,應要超越政府規管、班級人數、以及課程和考試規範等層面。教育若要鼓吹創意,無論是對教師、校長或學生而言,都應該容許問「為何不可?」(Why not?),而不只是糾纏於「這個准許、那個不准許」的遵從式(compliance)文化。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能釋放空間與時間、釋放能量,讓教師們專心做好教與學的工作,啟迪學生的心、思與靈,引導其批判與創意思維,而非只靠背誦強記式學習。我們的評核考試制度也應眼於激勵多元表現,而非只是定學生成敗這麼簡單。教師們及課程決策者都要問﹕會否教得多而學得少?(teach more, but learn less)

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

且在此數碼資訊年代,資訊在網上唾手可得,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而硬知識也不等於「智慧」。教育講的是傳承——人生價值、理想、制度、與人類集體智慧和學問的傳承。當資訊知識因科技發達而變得人人可得時,教師的角色更具挑戰——究竟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免費教育已不再足夠,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而這要從主流學校做起。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