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陳家駒﹕選校偏執
發新帖
查看: 2370|回覆: 3
go

陳家駒﹕選校偏執 [複製鏈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9534
1#
發表於 11-2-8 11:1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陳家駒﹕選校偏執

文章日期:2011年2月8日


【明報專訊】

在香港,升中的選擇及過程,對父母來說,無論有沒有社會資本或經濟資本,都是一種折騰。筆者沒有「貼士」,在整個教育界正找尋機會休養生息的階段,更談不上什麼心得。

國際學校

女兒早前曾問為何不把她送進國際學校,本來錢可以把答案簡化,但這又不是僅有的考慮,只好和盤托出連番解說。舊同學之中,縱使兩公婆也是土生土長港人,在港受教育,在港工作,都設法把孩子從小學便送到在港的國際學校,於是乎英基、漢基、加拿大、新加坡、澳洲國際學校等名字不絕於聚會中,甚至連德瑞學校也有。

眼見父母結結巴巴地用英語跟子女交談,反之小朋友之間則操流利無口音的英語溝通,誠如外籍;寫的讀的皆以英語為母語,中文(指普通話和簡體)淪為第二語言,地位在校內等同法文、西班牙文或德文。對於土生土長的父母把子女的學習基礎,在中國的地方內,在一代之間迅速「去中國化」,感到大惑不解;當然,有朋友可能用GCSE或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試)等國際上較為人認識的資歷,為子女部署曲線地進入本港大學,反正主流大學近年亦歡迎此類學生入讀。

結果是,原本設計給予在港海外僱員子女,又或是從外地回流港人入讀的所謂「國際學校」,愈來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學生入讀。

直資名校

直資是中產階層的偏愛,新晉直資學校如雨後春筍,可謂百花齊放,有的隱含主收「資優」學生,有的專門至以音樂教育為主調,有的以多元族裔學生為目標,有的強調中國元素……但最令家長趨之若鶩的,始終也是由所謂傳統名校轉變而成的直資中學,這批以往是傳統名校的直資,依然在體育、藝術、音樂、學術等各範疇裏迭創佳績,只可惜門檻太窄,每年望門興嘆的家長數以千計。

至於其餘30多間的新晉直資,絕非我當時選校之目標,一則無往績可尋,二則始終認為用收生掛的資助模式有嚴重結構性缺陷,三則對辦學團體和管理沒有多大信心,所以棄選新晉直資。

其實在去年末爆出直資中學財政混亂之前,曾聽過某直資中學校長侃侃而談,校內老師為了減省在禮堂裝組分體冷氣機的開支,而周圍與供應商聯絡,從外地直接購入機組並付運到學校,試問老師或管理人要兼及「採購」,又會有多少心神放在教學上?另見某新開辦的直資中學所印製的介紹小冊,刻意全以英文編寫,配合其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的特色,只是文字從文法、用字、流暢都錯誤百出,一句兩三錯處比比皆是,令人側目。

傳統名校

至於傳統名校直資中學,屈指可數,並且集中在傳統老校區如油尖旺、中西區、灣仔等,2000人申請,300人面試,100人取錄(其餘學額由「結龍」小學升上)已是「行規」了,絕對是可望而不可即,相關行業例如面試補習班眼見奇貨可居,亦如雨後春筍。女兒的同學全級名列前茅,向名直資女校申索正規入學表格一份也被拒絕,原來若非全級第一第二,普通學子除非有過人成就,否則就連申請表格也非唾手可得。諷刺的是,該直資學校世紀前,據校長所言是一所由教會創辦的孤兒院,為無依女童提供教育機會。世紀過後,挾持昔日慈懷所修正果,成為中上層家庭送女兒接受基礎教育的首選,家長為此各出其謀,務求女兒在體育、藝術、音樂、學術上表現突出。若非有心神有時間的家庭,怎可以為女兒不斷安排由教練、補課老師、活動團體提供的各種課後學習?

教育階級化

可能在現今的學習世界,栽培比本身領悟更具成效;家庭背景比個人質素更具策略意義。階層化的優質教育,除了把家庭栽培能量較少的基層學子摒諸門外,套緊了日益階級化的社會外,對於校內學生在較狹隘的友儕背景中學習,也非好事。

我放棄了直資,除了出於對其校政和財務的憂慮外,還出於一樁經歷。兒子申報中區某直資名校,有幸成為從2000報考生中挑出300面試者之一,近1小時的內容,有單獨面見和小組對談、有英語有普通話、有的或會另行約見測試音樂體育造詣,試後只見兒子默然寡歡,知道學校不是他那杯茶,最後亦未獲正選取錄。年後再談此事,得知同組申請人口才了得,樣樣皆能,兒子似乎當時已深感壓力

屋學校

在現今連教育也講求成本、追逐短期成效、競相自我宣傳、暗求門當戶對、蒙混小我大我的頹勢下,我只求孩子在一個寧靜、有思想和有精神的環境學習,僅此而已,但自覺已大費周章了。私校、傳統名校、直資、屋學校走訪何止三四十回;簡介會、開放日、巡迴展出席了何止二三十個;校長、副校長、老師、家教會委員,曾傾談過的又上半百。三數年間,所為何事?只不過是一所簡單而不簡陋、實幹而不實際、包容而不包攬的學校。

踏破鐵鞋、尋尋覓覓,最終在不高攀、不催谷、不濫竽的想法下,把孩子送到離家不遠的中學裏去,縱使在所謂世界視野、國際聯繫、個人成就等方面有所或缺,又更非名校,只是地區中學,樸實便是;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等個人超班成就,還是日後再擬吧。

走筆至此,得悉一就讀港島某名女校世侄女,原定高中後赴海外升學,但決定提早行事,今年1月中不待完成新高中一,便遠走他國求學去了。謹此,我默默祝她學業進步、生活愉快。

Interesting article, bring me back to 4 years ago - my struggle in selection of secondary schools.

[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11-2-8 11:17 編輯 ]
   0    0    0    0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3Rank: 3


188
2#
發表於 11-2-8 13:25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ANChan59 的帖子

有錢梗係有得揀啦 , 俾仔女入去讀國際 ,直資呢的學校啦.而家講梗係我呢的草根 , 基層 , 仲係在職貧窮 , 又無資格攞綜  的家庭 . 實在要認命. 但我會謹記教育仔女 ....<知識改變命運> ,  並不是凡入讀超名校, 超直資, 超國際視野的學校就是人生的一切

在屋村學校讀書, 也要讀得聰慧過人 , 成績超卓也得可入大學的門檻 . 其實只不過競爭方式各不同 . 做人隨了認命, 也不要認輸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9534
3#
發表於 11-2-9 17:1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2# IMAX 的文章

Sorry, I am not the writer of the post.

I just share some parents may have similar struggles and not talking about social status.

"做人隨了認命, 也不要認輸 ." Totally agreed.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2855
4#
發表於 11-2-10 17:52 |只看該作者
如果無直資呢様野, 真係多好多選擇. 無咁多野煩.

唔好話無錢讀, 就算你死慳死抵都免免強強比到學費去讀, 又或者有埋奬學金入到, 但成班同學仔都係有錢仔女, 自已唔係, 個小朋友同家長都自卑啦.

真係好難搞. 如果讀到書唔揀直資, 入到好學校(津校同官校位太少)都唔易.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