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0
- 國民生產力
- 3623
- 附加生產力
- 46051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7
- 主題
- 12606
- 精華
- 0
- 積分
- 77481
- UID
- 168291
   
|
[size=150%]97前,升讀本港屈指可數幾所國際學校仍只限外籍家庭和本地上流社會。97後,愈來愈多中產父母自孩子出生已煩惱孩子將來要:
[size=150%]A. 往英美澳加升讀中學或大學(所費甚巨);
B. 在香港讀國際學校(所費甚巨,且輪候甚長);
C. 讀直資老牌名校,一條龍小學直上中學更佳(所費亦不少)。
相比一般津校官校,直資學校收生完全不受地區或校網束縛,既得政府津貼,亦有學費收入。再加上更大辦學自由和行政管理自主權,例如有直資學校可不用受政府規限,已在籌備小班教學,增加教師人手。這些條件都實在對校方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有名氣的學校轉作直資亦自然不過。很多中產父母在這三途皆不行,方才考慮一般的津校或官校,但亦慶幸這條路所費最少,不用傾家蕩產。接下來,各區中產及基層的父母和孩子就要展開大混戰,爭破頭皮以入讀每個校網中寥寥兩三間正牌「Band One 頭」英語授課(EMI)中學。若孩子成績普通,更常見的現實便是要爭入「Band Two 頭」中學或微調EMI中學,最後則是避開「Band Three」中學和母語教學中學。加上出生率下跌和政府縮班殺校,對一般非名校津校、官校而言,只有雪上加霜。
兩座壓在家長頭上的大山
話說回來,上面ABC的3種升學途徑都和孩子居住地區無關,但升讀本地一般津校或官校,居住地區就大大有關了。教育局現行的升小學和升中學中央派位制度,把居住地區和孩子升學派位牢牢綁在一起。故對孩子念津校或官校的父母而言,即使拚了身家性命財產,也要在校網優異的地區買樓,以送孩子進校網內的「夢幻之校」。這是港島區機價上升快、下跌慢、長升長有、一枝獨秀的一個關。九龍校網好的地區同樣有此情况。如此一看,買樓和子女升學,既是兩座壓在家長頭上的大山,而且兩座大山又互相緊綁在一起,很難分別解決。還有334新高中殺到,若在本港念一般津校或官校,到大學才往海外升學既不容易,亦不便宜。無怪12月大批港生滯留希斯路機場,1月英國教育展熱閙媲美年宵花市。
「3非」學校怕學生退學
整個社會看來,上層早已超然在外,同時脫離樓價高昂和本地教育制度之苦。中產則同時深陷這兩大相連的泥沼,而且愈陷愈深。基層若有公共房屋居住,住屋壓力或稍輕,不然同樣要面對這兩大苦惱。而基層父母教育程度一般不及中產父母,在幫助子女學業和對教育制度的認識都不及中產父母,其子女在學習上自不然較吃虧,這正是國內父母至為懼怕的「輸在起跑線上」。
如是者,買樓和子女升學「雙喜臨門」,叫眾多中產和基層父母和學生都深以為苦。同一時間,我們眾多「3非」(非國際、非直資、非名校)學校誠惶誠恐,憂收生、怕殺校,現在還新加一項——怕學生退學。正如2月8日教育版報道一間二手書店已收到過千本新高中課本及今學年多了中四和中五學生輟學。陳家駒先生上文亦提到一位小輩急急提早在1月赴外國升讀高中。這些年輕人是給嚇怕了,或是先知先覺?
作者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