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撥款助窮學生 別輸在起跑線(吳迅榮) ...
發新帖
查看: 1256|回覆: 1
go

撥款助窮學生 別輸在起跑線(吳迅榮)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492
1#
發表於 11-7-20 13:1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港書簿費貴,一直為人所詬病,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基層家庭負擔日重。


在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難怪與特首關係密切的行政立法會議員劉皇發也質詢特首曾蔭權,如何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特首雖然沒有回答,但他上周在教育局舉辦的「國際教育論壇與博覽」指出,教育能助年輕人脫貧,以建立更好的生活,更可讓他們實踐抱負,成為明日的領袖。

資源缺上流難 製造跨代貧窮

沒錯,在中國,自古以來,教育是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深夜播出的粵語殘片也說明,貧農子弟藉着寒窗苦讀,上京赴考期望憑藉成績,獲朝廷重用,擺脫貧窮的束縛。

可是,現實生活是否那麼容易脫貧呢?今天的社會,變得愈來愈複雜,四周生活環境互相影響,貧窮家庭缺乏資源,其子女就難言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所以貧窮與教育之間有着惡性循環的關係,若貧窮家庭缺乏政府額外而足夠的支援,使他們的子女在教育方面能與一般人拉近起跑點,則他們在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情況下,接受教育的機會少,而日後只能從事低生產效能的工作,結果就和父母一樣,繼續在貧窮環境下生活,形成跨代貧窮,又或稱為階級複制(class reproduction)。

事實上,今天香港貧富懸殊漸趨明顯,堅尼系數達0.53,已被確認為全球先進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地區。香港已具有M形社會經濟的特徵,有錢人收入愈來愈多,利用資本再投資,製造財富;貧窮的人也愈來愈多,就是因為沒有任何經濟資源,所以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而處於中間的中產人士數目,也較前兩者為少。

10萬綜援學生 政府要正視

根據統計,香港有120餘萬貧窮人士,他們的個人及家庭收入分別低於6,000元和9,000元;香港中三或以下程度的教育人口竟多達近300萬,而全港領取綜援的家庭約有30萬戶,其中有約7萬戶綜援家庭的子女就讀於中小學,總人數約10萬人。以上數字說明,香港政府應盡速解決貧窮的問題。

要從教育脫貧,貧窮子弟必須享有機會均等的教育,包括所有香港學生的入學機會均等和學習經驗均等。現時香港教育制度鼓吹競爭,從而出現不同種類的學校,有些學校資源薄弱,有些則用之不盡,如津貼學校及同時接受公帑資助的直資學校,但我們想想,貧窮家庭的子女能否享有同等機會,進入資源富裕的直資學校呢?除了入學前要具備相當數量的活動證書外,數月前爆出直資學校的助學金問題,可見學業成績優異的貧窮子弟也對直資學校卻步。

書簿膳食交通貴 課外活動奢侈

日前,有研究指出,由於活動費用高昂,很多綜援家庭未能為其子女安排暑期活動。這就違反了學習經驗不均等的原則。現時的學制改革,要求學生多一點生活體驗,但對貧窮家庭的子女來說,出外活動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況且本港書簿費高昂,一直為人所詬病,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近年的膳食費、交通費、校巴費、校服費等開支有增無減。貧窮家庭要籌集子女的開學支出甚為辛苦,如果家中有數名子女就學,不但要勒緊褲頭,可能還要靠借貸才能應付昂貴的開支。

如果,特首真的要使這些綜援家庭脫貧,就應該以實際行動,在教育及社會福利開支方面作出撥款傾斜,讓貧窮家庭的子女能在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下接受教育。對接受綜援家庭子女為主的學校,提供額外支援,使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享有同樣的學習活動權利。同時,政府也應主動提升因通脹影響的各項公共援助津貼,這樣貧窮家庭就不用節衣縮食,去籌措子女的學習和課外活動經費。
   0    0    0    0

Rank: 3Rank: 3


386
2#
發表於 11-7-23 13:56 |只看該作者
吓!綜援家庭書簿費唔係全數資助咩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