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加樂爹 於 25-7-7 12:31 編輯
UTB 發表於 25-7-5 12:30 
回顧90年代香港中學生中文水平
這班90年代的學生,今天或許已成為了父母。
(報導客觀與否請自行判斷。我個人只認同部分內容。)
多謝你這個視頻, 我認同:
1. 寫錯字/別字 2. 名副其實/名符其實 3. 流行文化/社會語言 4. 廣東話夾雜在寫作內 5. 衛斯理寫作語法 6. 抽屜...避免出錯,做扼殺寫作創意 7. 某校的"多讀多寫計劃", 可能是從中學習中文語法的主要途徑.
當年的中文課程是很鬆散的, 或者正如另一家長說是因於小學學能測驗, 把語文科修改為著重成推理課程有關.
從這個視頻, 我感到現在的中文教育很大部份是修正當年的問題, 針對上面的7點:
#1 所以, 有那些"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這是一個標準, 那些如月字部, 肉字部, 有一點, 小一點不要跟老師爭辯了, 默書答題, 錯字便扣0.5分.
#2 小學已經專門要默寫成語, 不單是明白意思, 亦是看故事典故. 而作文的marking scheme 是有一項成語/字詞運用, 鼓勵正確用字. 而作文方法, 亦不如從前隨學生自己寫作, 而是由圖畫埸景, 聯想到字詞, 再到修辭....一步一步有系統的把文章寫好.
#3 & 4 流行文化/社會語言, 廣東話...坦白說, 縱然很多理由說什麼保留廣東話文化之類, 什麼原汁原味, 連廣東話粗口都是一種文化承傳. 我看廣東古文化, 嚴謹的部份你不懂, 只把那些偏類的拿出來說說, 這跟亂說亂話的人, 自吹什麼有創意, 革新有何分別?! 最後, 中文程度沒有規範,淪為隨口講的低俗語文.
流行文化/社會語言影響很普及很深, 我當年會考中文是C級, 經過多年,我都不懂怎樣扎實寫一篇文章了, 絲襪既襪字...電腦自己會彈出來, 寫多兩句, 比個emoji 就算啦. 其實文化就係咁,日漸消失.
#5 其實, emoji, 衛斯理....我都是看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文化/社會語言. 現在小學生, 看文字的都小. 近日, 趁著哪吒熱,在商務買了本幾十年前周楞伽寫的哪吒, 跟倪匡寫的, 又是另一個層次. 我意思是寫作方法, 其實不用加emoji, 不一定加上俗語, 更不要規範先看漫畫版本, 傳統文章同樣能產生共嗚, 給小孩子閱讀樂趣.
#6 & 7 如#5, 閱讀能否提高作文水平, 提高中文成績. 我想是在現在流行媒體下, 唯有多閱讀, 才能夠接觸到好的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