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調查揭上學年每間中學平均32人退學 教師移民數字急升7 ...
樓主: elbar
go

調查揭上學年每間中學平均32人退學 教師移民數字急升7倍   [複製鏈接]

Rank: 6Rank: 6


7230
41#
發表於 21-12-6 20:58 |只看該作者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0:40
懇請不要把香港學者或內地學者形容為「土炮」,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切記,謝謝。 ...

做了幾十年人從未知識土炮有貶意,只知是自家釀製嘅酒(在廣東粵西一帶,土炮俗指農家用純米自釀的米酒),我意指兩個同學,香港出生,香港長大,憑自己努力學業有成(他們曾是我非常熟絡的同學),所以絕對無意貶低他們。若此詞彙令你或其他網友產生誤會,實在不好意思,亦多謝你指正。

點評

Yanamami    發表於 21-12-6 21:14

Rank: 6Rank: 6


8475
42#
發表於 21-12-6 21:04 |只看該作者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0:58
做了幾十年人從未知識土炮有貶意,只知是自家釀製嘅酒(在廣東粵西一帶,土炮俗指農家用純米自釀的米酒), ...
我都誤會了,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43#
發表於 21-12-6 21:0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6 21:07 編輯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19:55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 ...

請耐心看清楚,是國內減少英話學習時數,加強物理科教育。完全不關香港STEM的事,大家喜歡孩子學甚麼都可以的,輕鬆愉快過合適日子。滿招損 ,謙受益,領教了。

關於國內教育改革,原文很長,有興趣參考和賜教國內家長,教育部門,信息與科技規劃局等,歡迎上國內各大平台留言。事實上,大陸人噴教育改革的留言真多, 有理有據的,也請加入辯證吧!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44#
發表於 21-12-6 21:13 |只看該作者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0:58
做了幾十年人從未知識土炮有貶意,只知是自家釀製嘅酒(在廣東粵西一帶,土炮俗指農家用純米自釀的米酒), ...
引Anchan的留言。共勉之。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點評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1:16

Rank: 6Rank: 6


7230
45#
發表於 21-12-6 21:15 |只看該作者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1:06
請耐心看清楚,是國內減少英話學習時數,加強物理科教育。完全不關香港STEM的事,大家喜歡孩子學甚麼都可 ...
First of all, pls excuse me for replying in English because that would be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e for me, and most importantly, it would help avoid any further misunderstanding.
I have revisited your message, and I fully understand that it's about the situ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I don't really get it why you mentioned 香港STEM的事.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46#
發表於 21-12-6 21:27 |只看該作者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1:15
First of all, pls excuse me for replying in English because that would be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 ...
只是想強調增加科技知識,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學習趨勢,以配合現在和未來急速的科技發展。
引入中國教育改革之一,增加物理課,是想分享國內所行和所想而已。

PS. 中英文人用字的理解往往有偏差,容易矯往過正,謝謝你的大度。

Rank: 6Rank: 6


7230
47#
發表於 21-12-6 21:3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rnelius 於 21-12-6 21:50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1:27
只是想強調增加科技知識,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學習趨勢,以配合現在和未來急速的科技發展。
引入中國教育改革 ...

I do wish you to understand my gist after I read your original message (the context goes like this: .... fewer English lessons but more Physics classes....), and the gist relates to the wealth and treas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two common languages English and German.  So, pls don't get me wrong, okay?

Thanks anyway for supplementing more information in your later posts.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48#
發表於 21-12-6 22:52 |只看該作者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術文獻最豐富,除非想局限使用母語所寫的材料。

xxxxxx

也許我誤會了你的意思,抱歉。你是意指減少學習英語時數,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包括是中國,香港或其他非英語地區?


7362
49#
發表於 21-12-6 23:3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6Rank: 6


8475
50#
發表於 21-12-7 04:3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7 08:14 編輯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19:55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 ...

我同學太太的姐姐是國內物理學教授,差不多退休。這些年,中國,德國兩邊走作客籍教授.

知道傳播並不一定是直接傳播.
要識德文/英文才可以學習.

………

科學知識, 語言是一種載具.
科學本身已經是一種共通語言.

這一點,我細囝讀DataScience,. 英文能力並不卓越.
工作學習時, google translate 中英共用.理解文意.
而實際最重要是數據,程序.

相反, 語文能力强,並不能閱讀數據.

有時,我會隨便看看亞囝課程內文.
全是公式, 數學符號.

現变成, 數字也少出現, 文字也少出現.
一堆符號.

有次,我問亞囝, 咁多符號,在電腦鍵盤如何輸入.
他也沒有特別,copy & paste.
符號很簡單,作用很大.

………

當數據產生程式, 產生Al/machine learning,
便得出結果.
究竟語文能力怎樣用?是人與人溝通用.

…………

另一個問題.

新科技知識如何來?

是否沿用過去觀念, 是美/英/德?

……

最近,國內整合所有稀土公司資源.
全球七成材料來自大陸,
九成是國內提鍊技術.

………

不過, 科技知識,誰領先.
又可能成為意識形態的爭拗.

………

不過,就語言, 數學, 科技 , 邏輯思維…
我細囝的語言係弱化了.
相反,  數學和邏輯思維,比較强.

這情況,我一直知道.
但發覺學習過程,沒有障礙.

而學習模式也改變, 電腦翻譯, 中英運用.

語言只是載具.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51#
發表於 21-12-7 13:2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7 17:14 編輯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7 04:30
我同學太太的姐姐是國內物理學教授,差不多退休。這些年,中國,德國兩邊走作客籍教授.

知道傳播並不一定是 ...

今早看到美國智庫研究學者Matt Sheehan 2020年發表文章,全球AI人才追踪調查:美國的頂級AI研究者29%來自中國,這些都不是ABC,相信英語水平是有限。

AI發展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之一,來自中國科技界「少林寺」MSRA微軟亞洲硏究所,位於北京,論文resnet 來自4位從未離開過中國的年青學者,何開明,張向宇,任少卿和孫健,這篇2015年發表的論文,對日後alpha go的研發有深遠影響,亦造益了AI界的發展。論文發表後,四位學者離開微軟,FB以九位數字報酬招攬孫健,其他幾位也加入美國科技界,近年已陸續回國。

據說頂尖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法國和俄羅斯佔一定數量。

點評

Szetimmy0225    發表於 22-10-12 16:25
bbc2018    發表於 21-12-7 22:29
060228    發表於 21-12-7 14:28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52#
發表於 21-12-7 13:30 |只看該作者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7 04:30
我同學太太的姐姐是國內物理學教授,差不多退休。這些年,中國,德國兩邊走作客籍教授.

知道傳播並不一定是 ...
謝謝分享,上了一課。

Rank: 4


819
53#
發表於 21-12-7 14:45 |只看該作者
人生總有聚散,來來回回,出去的總有所見識,多元文化始終都令大家都受益,有流動,時代轉變,也自然有不同衝擊,凡事令人看似沮喪的,我覺得也有其正面嘅影響。

最近有一個學界活動,制作負責人透露,得選的一群學生,和往年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以往都是為自己個人前途而參與(參賽),而這一次,大部分同學們的理想及意向,都係希望自己學有所成,可以回饋社會,為社會的將來出一分力。

聽完的一刻,很感動,自己都眼濕濕。

但一般此情況都係好低調,咁大家繼續默默地努力吧!
其實一切是充滿希望的☺️信念是很重要

執著帶來痛苦、學習放下煩惱  

Rank: 4


819
54#
發表於 21-12-7 14:5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060228 於 21-12-7 15:02 編輯

我常有一個有趣的想法

即是理科好的人,不一定直接去專做好數讀好理科
而是任何根基的東西先做得好(中英數德志體群美)
跟著任何再變化都會做得好的

即我仍相信old school

如我有文化了
我…再學煮嘢食,整啡㗎,學stem
都可有更深層次之體會及發展
終生學習,不爭朝夕
執著帶來痛苦、學習放下煩惱  

Rank: 7Rank: 7Rank: 7


11817
55#
發表於 21-12-7 15:1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igayan 於 21-12-7 15:26 編輯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5:12
我眼見的朋友圈跟你差不多, 暑假前中後, MESSENG GROUP 不斷有人開新GROUP 約吃走佬飯, 有朋友孩子係IB 狀 ...

朋友圈也差不多, 其中有部分認識的老師, 好多都係選擇了移民和提早退休。
最近, 有朋友是紀律部隊隊目, 都選擇一家人移民英國, 又有原本在政府部門內任職的又係一家大細一齊走...... 呢2位都令我有點意外。

不過, 呢鼓移民浪潮, 又真係令有d機會向上移咗, 有認識的老師朋友申請入職教育局幾年, 終於都聘請咗佢。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56#
發表於 21-12-7 17: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7 17:57 編輯

送首老歌比大家欣賞。

世事如棋~

倉卒歲月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光怪陸離
聚晴聚雨人事天天變
有喜亦有悲

恩怨愛恨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颦若笑難辨心中意
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裏
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
衝破內心藩蓠

張眼遠望 世事如棋
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
了解做人道理

恩怨愛恨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颦若笑難辨心中意
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裏
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
衝破內心藩蓠

張眼遠望 世事如棋
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
了解做人道理

註:原來唱一次,心情會舒暢多。





點評

Szetimmy0225    發表於 22-10-12 16:28
060228    發表於 21-12-7 22:01

Rank: 6Rank: 6


7230
57#
發表於 21-12-7 21:2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rnelius 於 21-12-7 21:26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2:52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 ...

I believe the context you mentioned in your original post is the cutting down of English lessons students would get during thei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I saw the new posts you and another member published recently, but they refer to the timeline in post-secondary or even post-grad stages.

As I am aware, the discussion of reducing English lesson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has previously attracted much debate.  The topic is very controversial and there has not been a consensus among the stakeholders.  Similarly, I don't think it worthwhile for us here to go into any debate because I never believe in the one-size-fits-all principle.  Even though the authority has "decided" for the benefit of (or what they think it's beneficial for) the students (or for the benefit of the nation overall) to cut down English lessons at school, there are still many families feeling aggrieved or even outraged because of the new policy.


The examples shown in your and the other member's recent posts relate to how AI or translation services could help bridge the communication in workplace situations.  This reminds me of my experience in Bangkok several years ago when my family visited a friend emigrating there after she got married to her Thai college classmate (my family wanted to have dinner with this Thai family at one of the eateries inside a popular shopping mall.  When I tried to make a reservation in person with the staff there, it did not work because the staff could not speak any English at all nor did I speak any Thai.  I took out my phone immediately and successfully reserved a table with the help of Google Translate.  Both the staff and our family were much relieved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embarrassment and smiled happily).


Moving back to the examples of AI related technologies that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among cross-cultural scholars, I would not discredit its usefulness and value behind, for this is truly viable if no other options are possible.  However,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communicating in this way would und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involv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dge or extent of scientific advancement of the scholar / young talents has to be attractive enough to catch the radar of the western academia / enterprises (resulting that the scholar was invited to do the exchange while the young talents were hired with an undisputedly good package).  However, such scholars / young talents may only account for less than 1% of the population (or even less than 0.001% when we talk about 1.4 billion in China).  Then how about the rest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 strongly believe they still need to equip themselves with a working knowledge of English for them to earn eye-ope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ir future lives.


I just googled the following which is worth sharing with you all:


学习英语(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而文化从来就是互补的。因此,把汉语、国学学习不好归咎于英语科目的设置,可能才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资中筠就认为,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而是为了给予年轻人文化的熏陶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言: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也就是说,在学校学到的具体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文化熏陶,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才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该讨论的不应是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的存废,而是如何避免扭曲的,完全出于应试目的、功利性的英语教育。


而从国家和世界发展高度去看,当前这种争论以及变革背后,实际上是“去除迷思”,亦是平视世界应有的态度。有观点认为,在外语教育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应该多元化,日语、法语、德语等都可以从国家和世界发展高度,策略性地考虑和布置。


點評

Yanamami    發表於 21-12-8 11:14

Rank: 4


819
58#
發表於 21-12-7 21:4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060228 於 21-12-7 21:52 編輯

聽到下棋

記得,有篇報道,談AI 取代棋王李世乭,
以此之後,各國棋手們都為了羸棋,不再別出心裁地下出新布局,新變招,而是紛紛傚法AI 的充滿理性,秩序,確定性(太陽神)招法。

大家都只追求表面的勝負

而棋王玩的是酒神式,即下棋是文化,藝術。一種會有激情,情緒,心理戰,趣味,想像,不確定性……….

記得上2次捉棋,我都同(2個不同的)對方講,既然你這麼喜歡羸又每次都必羸棋(太陽神式),那麼其實勝負已分,如此局你又再勝出,大家以後不用再玩了。話說呢句說完,那局不知怎的我就蠃了……..


人生就應該係充滿不確定,有趣的~雖然我們都有害怕




PS.阿波羅(日神)原則講求實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奧尼索斯(酒神)原則與狂熱、過度和不穩定聯繫在一起。
執著帶來痛苦、學習放下煩惱  


7362
59#
發表於 21-12-7 22:0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4


819
60#
發表於 21-12-7 23:1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MNIF 的帖子

睇完你呢句我也相信上天原來已安排好我短路&懷疑人生,
就在今晚訓覺前 哈哈~

點評

annie40    發表於 21-12-8 08:25
執著帶來痛苦、學習放下煩惱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