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呂大樂:培養精英──名校之思考
發新帖
樓主: yanyimama
go

呂大樂:培養精英──名校之思考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1401
1#
發表於 11-6-30 14:39 |顯示全部帖子
名校的学生总体上比非名校生混的好(当然具体到个人,又另当别论)。为什么这么说(不过也可能是个人与家族的经验),我的家族在当地可算教育世家,从太爷到我这辈任教师的有三四十人,分布在各个大中小学,名校与非名校都有。家族聚会闲谈的话题是学生。大约有如下几个观点:大部分老师学生都半斤八两,差不多,主要是学生的家庭。上名校的的学生的父母都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尤其是文化资本的支援很充足。所以总体读书气氛好,学生竟争动力大,。上好大学机会也大。名校学生由于受家庭影响,视野一般较开阔,彼此之间进行脑力激荡也较深刻。名校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很受父母支持,所以学生并不都是书呆子,很多人的社会活动力都很强。由于名中上名大机会高些,所以出来起点也会好些(再加上家庭关系),校友之间的相互提携。所以上个好校,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值得。这是内地情况,不知香港是否这样?

Rank: 5Rank: 5


1401
2#
發表於 11-6-30 18:56 |顯示全部帖子
替孩子选校我较倾向于重视中学。因为幼稚园,小学都属于可控阶段,朋辈间的交往并不那么亲密,孩子也愿意同父母多沟通,只要你肯付出精力与方法,他不比名校孩子差。中学阶段,其实朋辈间的影响绝对超过父母(不管你承不承认这点)。举个例子。曾经机缘巧合,同时教两所学校,A为公认的名校,B为普通校(相当于band2头).那时我在A提了一本历史书名,结果有超过大半的学生表示看过,我很惊讶,因为他们是初中生,问他们怎么知道,很多从父母那里得到,或者同父母逛书店看科教频道时得知买下,有的是同学相互传看,随即全班热烈讨论起来,而那些没看过的同学也不甘落后,用自己平时的知识点迅速加入,且有些观点非常老道。几天后在B校我也提起,那时我想如今网络如此发达,A知B没可能不知,而且他们是高中部,谁只反应者寥寥无几,不超过一个巴掌,弄得那些高举双手的人也不好意思。我耐心的跟他们介绍此书之妙处,第二星期再问,只不过再增几人,更不要说全班讨论。这事让我记忆犹深。B校学生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都很勤奋,做为升学成绩不错的学校,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在学习上都抓的很紧,但在讨论课上,一旦深入,就变成我唱独角戏,,很少互动。他们似乎不喜欢讨论,更钟意记。在校园里,我握很少看见他们捧课外书看,更多是各种教材练习。

Rank: 5Rank: 5


1401
3#
發表於 11-7-1 10:51 |顯示全部帖子

回复masttsmum

你说的是那本历史书?一本很畅销的历史书(明朝那些事).个人觉得在当代能用严谨的态度把中史写的如此好看,除开黄仁宇,史景迁,就是当年明月了(虽然他只有这部大作)。freakonomics一书虽采用很多证据来否认父母教养的差异。但我并不是很认同。在中学,大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屈服同辈的压力,他们擅于隐藏自己的家庭带来的特质,不掩饰者,往往变成特立独行,易受排挤。除非团体中的人都来自差不多的背景,再无需假扮另外的人。A校的学生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因为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家里文化氛围较浓,父母以讨论方式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B校的孩子父母很多为工人,小商贩,靠近城关的农户。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进大学,别惹是生非,与孩子见面谈得最多就是成绩,进书店就是买教辅。这就是家庭的潜移默化。

Rank: 5Rank: 5


1401
4#
發表於 11-7-1 11:36 |顯示全部帖子

回复monmummum

小学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基本做人的素养。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各个领域的有为人士,超过百分70的人的小学都只是普通小学,有的小学都已不存在了。但都会提及父母或某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引发对书的终生热爱。倒是很多人承认中学或大学让自己的世界观发生该变。香港对各个小学资源的分配政策,不像内地倾斜那么厉害。如果小学生硬要说彼此之间有差异,那么就是背后的家庭,而不是学校资源。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