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166 小時
- 最後登錄
- 09-4-29
- 國民生產力
- 2
- 附加生產力
- 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5-1-1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24
- 主題
- 2
- 精華
- 0
- 積分
- 126
- UID
- 38203
 
|
Re: 真正學到中文的國際學校
stccmc 寫道:
阿胡,
//
"中文好過國際學校, 英文好過中文學校" 或者 "中文差過中文學校, 英文差過國際學校", 父母不甘心.
//
不甘心也得接受現實, 不然便是自己呃自己, 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了。 這本也無妨, 但關乎子女學習, 不合理的期望更會影響孩子自信或親子關係。
//
對英文到底幾好才算好, 人人有不同看法. 讀國際學校的目的之一, 是去英美等國讀大學. 反過來, 去英美等國讀大學, 不讀國際學校也可以, 但到時就要辛苦一些. 說辛苦一些是婉轉的說法, 事實上是, 好多時候辛苦一些都無用. 往往讓人覺得有力都使不上
//
//但等到F4之後再轉國際學校, 則會出現問題. 問題之一是由於英文程度上的明顯落後
//
這點我不認同:
1. Sub-native English (near-native 也算 sub-native) 影響有幾大? 最近 IBD 放榜, 有報章報導, 本討論區也有轉載。 留意到報導中考得近滿分(>40)然後獲英美頂尖大學垂青的全是讀本地名中小學的。 我賭他們的英文不是 native level. 你認為英文程度上的明顯落後 native 便大大影響畢業時GPA而減入頂尖大學的機會, 似乎是缺欠說服力的。
2. 其次, 看看這些大學班中有幾多外國(sub-native)學生畢業便心中有數了。 不久前看過一個UK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作的一個全球大學排行搒, 其中一個準則是"國際化", 即有多少外國學生。 可以想像名大學收外國(sub-native)學生是很普遍的。 不可能所有名大學收的外國學生也是從小便讀國際學校的吧。
3. 英語的用處是遠大於為要入到英美名大學。 衡量何種程度的英語才"夠", 是否 native level 才夠等問題, 我認為要考慮孩子長大後多數會在那裏工作, 而在那社會中工作時英語的要求為何。 土生土長香港人父母的孩子, 在中國強盛等因素下, 孩子長大後在香港或內地或亞太區工作的機會很大。 在這 scenario 下何種程度的英語才"夠"? 何種程度的中文才"夠"? 大家可自行下判斷。 我認識不少 Asia Pacific regional positions 的英語/國語要求, 全都不用 native level! 只要能夠流暢地交流意見便可以了: accent, 文筆是否 native 無人介意。
我原文是
"但等到F4之後再轉國際學校, 則會出現問題. 問題之一是由於英文程度上的明顯落後, 會影響中學畢業時GPA. 中學最後幾年的GPA是ivies等頂尖大學收錄學生幾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 讓我解釋一下. 英國大學同美國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是很不同的. 英國大學一般只看AL成績, 不注重GPA. 但美國大學(ivies等頂尖大學 --- 原文所指)對GPA非常看重. 香港學生擅長的SATI, 並不如GPA重要. 我說"不如GPA重要", 當然不是不重要. 
"ivies等頂尖大學"是一個籠統的講法, 不是等於"只有ivies好, 其他就差". 也不是"ivies間間好". 講一間學校好是相對的, 而且非常主觀. 每個人的好大學名單可能很不同.
2. 我非常鍾意"國際化". 如果不是"國際化", 好多香港的中學生都進不了世界級大學. 但是, "國際化"並不是降低了大學錄取標準. 一個英文寫作略差的國際學生, 一定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才有可能得到頂尖大學的青睞.
3. 真是"accent, 文筆是否 native 無人介意"嗎? 很多人不會認同. 舉一例, 香港不少大公司都花大價錢請"native"做"師爺", 專門負責英文文件的起草. 這說明大公司很介意.
一個有accent, 文筆不native的, 一定有好過他人的長處, 才能讓公司花錢請他.
一個英文好的人, 很容易俾人感覺"smart". 在香港如此, 再英美也一樣. 不管你我喜不喜歡這點.
|
|